9月27日,國務院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自貿區”)。至此,上海自貿區的架構從紛紜猜想走向清晰。一條條橫跨貿易、投資、服務、金融、稅收、行政體制等多領域的開放措施,勾勒出的不僅是空前的開放力度,還有推動復合型改革的決心。
上海自貿區,不只是為了建造一個“錢袋子”,更是為了建造一個改革的蓄能池。以開放促進改革,以開放增量效益進補改革共識,上海自貿區能否成為推進改革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試驗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還要看其實際運行情況。
28.78平方公里的試驗田
國務院劃定的上海自貿區,包括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資料顯示,目前,這一區域貿易成交額超過1萬億元以上,上海港已連續兩年蟬聯集裝箱吞吐量全球第一。
中央要求自貿區在投資體制方面有新的突破,主要是試驗三件事情:一是投資準入的管理機制,二是營商環境,三是貿易便利化。
在貿易領域,上海自貿區將實施“一線逐步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創新監管服務新模式。凡是進入自貿區的貨物都是零關稅,出了這個區域要實行出口退稅,但進入國內消費,要重新征稅。
在擴大投資領域,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在自貿區工商注冊登記更加便利,對外國投資者實行準入前的國民待遇嘗試,即“凡是法律法規沒有禁止的,都列為開放”。
在金融領域實現利率市場化,可在試驗區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方面創造條件進行先行先試。
在工商登記方面,工商登記實行先照后證。自上海自貿區綜合服務大廳10月8日正式接受辦理以來,自貿試驗區“一口受理”辦事大廳幫助企業簡化辦事流程,以前需要到工商、稅務各個部門分別遞交材料,現在只需在一個窗口遞交。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是首要任務
上海關于設立自貿區的探索,歷時已久。早在2009年,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起草了一篇題為《關于中國在浦東建立自由貿易區設想》的文章,報給了時任總理溫家寶。自今年3月出任國務院總理之后,李克強首站調研的目的地就選在了上海,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給上海建立自貿區予以積極的信號。此時,上海自貿區的方案已經提交國務院大半年,遲遲沒有任何訊息。在李克強上海之行后,上海迅速二度遞交方案。
不過,改革涉及的幾大核心部門,幾乎都站到了對立面。有媒體報道稱,在方案會審期間,銀監會和證監會曾公開反對上海建立自貿區,財政部和保監部也持保留意見。為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一次國務院閉門會議上,曾拍桌子發火。經過一番力排眾議,才最終使計劃搬上議事日程。
不過,中央推行上海自貿區改革的決心,應該不僅停留于經濟領域,而是有著更深的政治深意。從全球經濟的大形勢來看,自貿區的設立可謂是意義重大。
諸多經濟學者分析指出:當前的經濟全球化雖然在發展,但多邊貿易體制遇到很多障礙和困難,多哈談判沒有取得新的突破,特別是由美國推動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談判中,中國有被邊緣化的危險。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在利用外資方面的政策競爭在加劇,一些國家的成本要素優勢逐漸顯現,而中國的優勢在下降,資本向外轉移已經出現苗頭。
從國內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絕對優勢在下降,政府的管理效率停滯,缺乏新的增長點。人們意識到原來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可持續,中國急需回到改革開放初期那樣如沐春風的市場活力。此時,需要用開放來促進改革,用開放型經濟產生的新的經驗和模式,倒逼國內的改革。
改革措施穩妥中前行
在經歷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當前的世界債務危機后,上海自貿區在總體方案中,一方面提出在試驗區內實現金融機構資產方價格實行市場化定價,同時也提出“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可在試驗區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方面創造條件進行先行先試。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振中對此評論說:“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對證券投資、跨境借貸與衍生品交易等短期資本流動的開放保持審慎的態度。上海總體方案的金融創新的設計思路是正確的,措施是穩妥的。甚至可以說,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的時間表,不是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意愿,而是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二是中央銀行監控本領的提升。在宏觀審慎框架內,根據形勢的發展,上海自貿區這一‘試驗田’的經驗,才能有效發揮示范帶動、服務全國的積極作用,逐步向全國復制和推廣,促進各地區共同發展。”
相關鏈接
什么是自貿區?
自貿區分為兩種,一種是雙邊或多邊的自貿區,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通過簽署自貿協定(FT-Agreement),在WTO最惠國待遇基礎上,相互進一步開放市場,分階段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另一種是國內的自貿區,即自由貿易園區(FTZ),指一國的部分領土,在這部分領土內運入的任何貨物就進口關稅而言,被認為在關境以外,并免于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
世界上有多少個自貿區?
世界上約有1200個國內自由貿易區,已成為它所在的國家和地區發展自由貿易、推行貿易政策的重要工具。美國是世界上設立自由貿易區最多的國家,約260個,遍布美國的主要港口城市。從美國自由貿易區的發展看,自1950年美國國會通過《對外貿易區法》修正案,允許在區內進行制造加工活動,但是連續幾年自由貿易區發展狀況并不景氣,直到1980年在美國自由貿易區協會(NAFTZ)的推動下,美國海關允許用美國的零部件和外國原材料裝配成品,其增值部分免于征稅,吸引了一百六十多個新的加工項目,導致自由貿易區的數量以驚人的速度激增。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