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公司資產交易行為日益增多,對于公司合并、公司兼并等股權變動的資產評估事項也越來越多。由是,對公司合并和公司兼并法律概念的理解辨析及其對資產評估影響的理解就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對公司合并和公司兼并分別進行闡述,并進行對比,深入剖析了兩者的區別對資產評估的影響。
【關鍵詞】公司合并 兼并 區別 資產評估
一、公司合并和公司兼并的定義
我國正式的法律中首次出現公司合并,是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在該部法律中,專設“公司合并、分立”一章,其規定公司合并的含義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司依法變更為一個公司的法律行為,并且有兩種基本形式,即吸收合并和新設合并。本文所講的合并也是依照《公司法》的定義,并不包含一些經濟學觀點中的控股合并。
吸收合并又稱存續合并,它是指通過將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公司并入另一個公司的方式而進行公司合并的一種法律行為。并入的公司解散,其法人資格消失,由于消滅的公司的全部權利和義務已由吸收公司概括承受,所以,它的解散與一般公司的解散不同,無須經過清算程序,公司法人資格直接消滅。接受合并的公司繼續存在,并辦理變更登記手續。用一個形象的公式來表示就是:a+b=A。
新設合并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司以消滅各自的法人資格為前提而合并組成一個公司的法律行為。其合并結果為原有公司的法人資格均告消滅。新組建的公司辦理設立登記手續取得法人資格。用一個公式表示就是:a+b=C。
公司兼并在當前的法律文件還沒有比較權威的定義,社會經濟中常常用來指一個企業或公司吞并或控制其他企業或公司的行為。在我國的規范性文件中第一次出現“兼并”是在1989年2月19 日國家體改委、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聯合發布的《關于企業兼并的暫行辦法》中,即“本辦法所稱企業兼并,是指一個企業購買其他企業的產權,使其他企業失去法人資格或改變法人實體的一種行為。不通過購買方式實行的企業之間的合并,不屬本辦法規范”。該“辦法”又規定了“企業兼并”的四種形式,即承債式、購買式、吸收股份式和控股式。從該辦法的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公司兼并”的定義和“公司合并”中的吸收合并類似,而現實中也有很多學者對“公司兼并”和“公司合并”的概念區分進行了探討。
有的學者從非常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企業兼并”,認為它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企業聯合成為單個的經濟實體。包括兩種:一種稱為合并;另一種稱為收購。對“兼并”、“合并”和“收購”三詞使用時不加區別。有的學者認為收購是兼并的一種形式,屬于控股式兼并,公司收購是公司兼并的一種重要形式。贊成從廣義上理解“兼并”者,認為兼并作為吸收合并較狹隘,從廣泛意義理解應包括一個企業取得另一個企業的控制權。這種控制權包括管理和資產的控制權。任意擴大“兼并”的外延,實際上就是否認兼并的本質及特點。
還有學者從更為狹義的角度來理解兼并的內涵,認為“兼并”是以收購方式進行的,即通過收購目標企業全部股份取得對目標企業百分之百的控制權后,將目標企業解散并入。該觀點實際上把兼并當作收購的一部分,即全面的收購為“兼并”。
本文采用《關于企業兼并的暫行辦法》中的定義,即公司兼并就是公司合并中的吸收合并,其與新設合并是同屬于企業合并的兩個不同概念。
二、公司合并與公司兼并的聯系和區別
由于我們前面已經對兩者進行了定義,所以此處比較公司合并與公司兼并的聯系和區別主要是針對吸收合并(兼并)與新設合并而言,對其兩者進行比較。
(一)兩者的聯系
1. 兩者都是指公司產權交易后只存在單一的經濟主體和法律實體。由第一部分的定義闡述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新設合并還是吸收合并,最后只會存在一個唯一的法律實體C或者A。
2. 兩種形式都是最終的法律實體,承擔之前兩家或者兩家以上合并公司的權利和義務。
(二)兩者的區別
1.公司法人資格的變更不同。這個是兩者最大的區別。在兼并過程中. 兼并者通常作為存續企業仍然保留原有的企業名稱. 獲得被兼并企業的財產和債權,同時承擔其債務,而被兼并企業則從此不復存在。新設合并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組合成一個嶄新的企業,新設企業接管原來幾個企業的全部資產和業務。由此可見,企業兼并以被兼并企業的法人資格宜告消失,而兼并企業以存續企業為特點,新設合并則以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的法人資格因合并而同歸于消失為特點。
2. 公司合并之前實力差距不同。兼并方的實力明顯強于被兼并企業;但是新設合并的各方實力沒有明顯的特征,可以實力相當,也可以實力懸殊。
3. 產權轉讓的有償性不同。公司兼并中,被兼并方的產權轉讓具有有償性,如果是通過購買股份達到兼并目的,則被兼并方的權利、義務均為兼并方承受。如果是購買資產,購買資產的法律性質屬于買賣行為,是一種買賣關系,是否接受負債以及接受多少,則非法律所強制。新設合并類似聯營,雙方地位較平等,屬于平等合作關系,不存在產權的有償轉讓。
4. 滿足持續經營假設的情況不同。在兼并中,被兼并單位消失,滿足的是非持續經營假設,存續的一方仍然滿足持續經營假設。在新設合并中,合并各方都將不存在,所以所有的合并公司都是非持續經營假設。
三、兩種股權變動的區別對資產評估的影響
1.評估對象股權變動前后關系不同:新設合并是評估新設的公司,與之前合并各方的存在與否沒有直接關系。兼并是評估合并后的存續主體,與合并之前的吸收方有直接關系。
2.評估假設不同:這是對資產評估影響最大的地方。新設合并之前的合并各方由于合并之后均不存在,所以為非持續經營假設;而兼并中合并方是存續主體,為持續經營假設,被兼并方解散不再存在,為非持續經營假設。
3.評估的價值類型不同:由于假設不同,所以評估的價值類型不同。新設合并評的是公允市場價值,由于合并各方不再存在,所有資產都依據公開市場假設評估其公允市場價值,采用的是非持續經營假設。兼并評的是被兼并公司非持續經營假設下的公允市場價值和兼并方在可持續經營假設下的市場投資價值。
4.評估方法不同:結合前面三點的差異,評估方法也不一樣。新設合并采用的是成本法即資產基礎法,因為合并之前的各個整體將不復存在,不能衡量其未來收益,所以只能對其資產負債逐項評估,采用可變現凈值來計量。兼并可以采用收益法對兼并方進行評估,因為其滿足持續經營、預期收益和與預期收益相關聯的風險能夠預測、可以用貨幣進行計量等前提條件。計算公式為:
其中,i表示第i年, 表示第i年的收益,r表示加權平均資本化率或者權益資本成本。兼并公司也可以采用市場法和資產基礎法。對于被兼并方,則采用和新設合并一樣的資產基礎法。
5.評估結果不同:評估方法不同,對于同樣的公司,最后的結果就會不一樣。由于兼并的吸收方是可持續經營假設,所以同樣的幾家公司,兼并的評估價值要高于新設合并的評估價值。
四、總結及啟示
通過對公司合并和公司兼并兩種股權變動的辨析,本文分析了資產評估過程中要考慮的因素,最后得出結論如下:公司合并與公司兼并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新設合并各方不滿足可持續經營假設,而兼并的吸收方滿足持續經營假設,對評估的評估假設造成了影響,最后通過影響評估方法,使同樣的評估對象兼并的評估結果高于新設合并的評估結果。
對此,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評估目的的不同,會影響評估假設以及評估方法,同樣的一個評估對象,會有不同的評估結果。作為資產評估師,在對資產進行評估時,首先要明確被評估資產的評估目的。
參考文獻
[1] 企業兼并[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5816093.htm.
[2] 王瑞華. 企業兼并辨析[J]. 財會知識,1989(08).
[3]潘學模 . 資產評估學 [M]. 2版.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彭董美(1991-),女,漢族,四川峨眉人,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研究方向:會計學(注冊會計師方向)。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