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您好:我們都知道“民以食為天”,為什么孔夫子在回答學生的問題時說“去食、去兵、不可去信”,第一個去除的就是食?
訪客/蕓兒
編輯回復:“民以食為天”出自《漢書·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是一種歷代王者君天下的規則,在俗語里還有一句話能與之相應:“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即是安穩。您提到的“去食”是《論語·顏淵》中子貢問政時提到的:“食、兵、信”萬不得已而去其一,當如何。孔子回答說:“去食,自古緣有死,民無信不立。”這是圣人給當時掌權執器的人講的道理。既存的三種立國之本,萬不得已需要去掉其一二個的時候,從大局考慮,要使人們縱使食不果腹,也因為心中有信而不肯背棄。
歷史上有許多英雄將領,他們為國守城,縱使糧草不濟依然固守孤城,情愿馬革裹尸。我們都知道軍中無戲言,若紀律不嚴導致人心離散,兵臨城下之時誰會愿意出兵,誰還愿意戰斗至只有一兵一卒仍猶未悔?所以孔子說“去食”,不是不重視糧食,而是強調在治國方面“精神”比“物質”更重要。
編輯您好:又到了季節交替的時候了,長輩們每每感嘆時間流逝時總會提到節氣,比如:“還有幾天就立冬了。”或者是:“今天霜降了啊!”這節氣究竟是什么啊?
訪客/梁運清
編輯回復: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人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后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為了參與農業生產而總結出來的一套有序的規則。
到戰國后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尤為重要。它們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后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中國歷史上關于二十四節氣的最早的記錄。從考古中發現的出土文物考證,中國西漢時期就已經采取節氣注歷了。漢代著作《周髀算經》一書,就有八節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它們大都表示氣候變化,物象差異,與農業結合得十分密切。因此,當時從八節二十四節氣上就可以掌握季節的變化,決定對農作物的適時播種與收割了。
編輯/彧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