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有時不得不承認,技術最終轉化為產品的確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現在還有多少用戶能夠想起當年的解壓卡?自從MMX處理器推出之后,這類硬件迅速消亡;大家已經習慣了在飯館聚餐時先查看Wi-Fi或3G的情況,而之前上網根本不會想到無線的方式;還記得2002年我們測試超便攜筆記本的標準還是2.5公斤以下,而現在的情況呢?
很難想像英特爾的最終目標是什么,但毫無疑問的是人將是移動計算的終極載體,而不是任何有形的設備。在這種方向的指引下,我們不難看出英特爾的三步走方針,即首先通過超極本概念為設備瘦身,繼而加入觸控改變傳統鍵盤操作模式,然后借助Haswell和Bay Trail將功耗進一步降低的先決條件,大力推廣其2合1變形超極本的概念。
于是我們看到了規模空間的變形超極本,其中不乏之前產品的升級版和伴隨Hasewll而生的新產品,而變形方式也多種多樣:以屏幕邊框為轉軸,翻轉屏幕本身的空翻型;以傳統轉軸為中心,反轉整個屏幕的瑜伽型;將主要計算零部件設計在屏幕后面,采取插拔方式的分拆型;犧牲部分鍵盤空間,采用隱藏設計的抽拉型等等。就當我們以為創意和想法已經到達極限時,SONY再一次展示了自己在機構件方面設計的實力。
這就是SONY VAIO Fit multi-flip PC系列2合1變形超極本,其中依據屏幕尺寸可分為Fit 13/14/15三類產品,但它們都采用了一種新型變形方式—在屏幕中心設計額外的轉軸,屏幕頂部設計磁鐵,底部設計鎖定開關。筆記本模式時可鎖定翻轉機構,保持屏幕穩定;后翻模式時則依靠磁力保證屏幕的貼合;當然,在磁力和傳統轉軸的共同作用下,平板模式的穩定性就更不用懷疑了。
SONY VAIO一向以設計和細節著稱,Fit 14A完美繼承了這一基因:你甚至能發現設計師在蝕刻的VAIO標志內圈都鑲嵌了金屬,只為增加美感和質感;底座與掌托分體式設計不僅可在視覺上襯托出產品的纖薄,更能遮擋遍布于機身兩側的接口;帶有白色背光的鍵盤和觸摸板宛如鑲嵌在金屬拉絲的掌托中一般;分辨率高達1920×1080的屏幕有著極為細膩的顯示效果,且不僅支持手觸,還提供了數字觸控筆用于更精細的觸控操作。
遺憾的是,由于測試時這款VAIO Fit 14A尚處于未發布階段,廠商沒有提供任何驅動程序,因此我們無法進行詳細的項目測試。但依據其硬件配置來看,顯然它并非為了代替臺式機而生,并非強調性能的產品;從屏幕尺寸和重量上來看,便攜移動計算亦非它希望占有的領域—顯然,作為家庭娛樂中心或是相對固定使用的辦公類設備最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