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調查公司對北上廣等12個城市進行的“中國人書法”系列最新調查顯示:94.1%的受訪者都曾遇到提筆忘字的情形,其中26.8%的受訪者更為嚴重。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振濂表示,國家應大力提倡“全民寫漢字”“全民學書法”,并設置從“應用級”到“藝術表現級”的書寫考級系統。
書法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構成了中華兒女精神底蘊中最為跳動的音符。蔡邕在《筆論》中說:“書者,散也。……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書法家的筆體,有的遒勁有力,如鐵干虬枝;有的清新飄逸,如行云流水;有的端莊秀麗,如峻山險峰;千變萬化,各具情態。然而,清華大學校長念錯字,教授把小篆說成是“小隸”,作協主席造新字,超級女生在做頒獎主持人的時候不認識繁體字“國”……國學經典、漢字書法已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
長期不寫字的損失其實是多重的。醫生的“天書”,已被抱怨了幾十年。教育部前部長、國家語委主任趙沁平教授痛陳:“現在很多學生寫字時只知道字的大概形狀,但具體怎么寫就不會了,而用電腦時這個字很快就能敲出來。長期使用電腦導致學生提筆忘字,這與一個書法大國很不匹配。”一份名為“學生漢字書寫現狀”的調查顯示,大中學生寫鋼筆字不規范、不合格的占70%至80%。許多學生別說作業信手亂涂,連升學考試答卷都字跡潦草,直看得老師、家長望“字”興嘆,皺眉搖頭。還有一項針對初高中生的調查則顯示,近9成的學生承認寫字難看;85.8%表示有人說過自己的字不好看。其實,不說學生,就我們這些職場精英的字不也寫的像“狗爬”!
“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早熟者。”魯迅先生說,“我國的書法藝術是東方的明珠瑰寶,它不是詩卻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卻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卻有舞的節奏,它不是歌卻有歌的旋律。”在“握著鼠標忘了筆桿”的E時代,加強書法教育既是對漢字書寫技能的培育,更是對古老母語文化的珍視與敬畏。臺灣作家張大春在《認得幾個字》中寫道:“雖然只是幾個字,卻含藏了豐富的文化,我們的世界都在里面。”如果有一天,漢字只出現在電腦屏幕上,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世界”已經失落?文字是文化的載體,認字就是認文化。所以,我們不能丟了我們文化最基本的因子。正如國學大師饒宗頤所言,“漢字是中華民族的肌理骨干,可以說是整個漢文化構成的因子。”
漢字自誕生之日起就不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和信息符號,更是傳承五千年華夏文明的重要載體。古人云:“書為心畫,字如其人。”虞世南的“德行忠直”、顏真卿的“忠義光明”、柳公權的“心直則筆直”和蔡襄的“才德俊偉”等無不道出了人品與書法之間的微妙關系。寫一手好字不但讓人看了舒服,還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報載,韓國已準備把中國書法改成韓國“書藝”向聯合國申請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然而,我們的“手寫體”卻要絕跡了,這是為什么?一是“一手好子讓電腦給廢了”,除了若干“頑固派”,連作家們都“換筆”了,打字打得不亦樂乎。什么事都通過網絡、電話或傳真,“無紙化”讓我們患上了“電腦依賴癥”。二是在考試指揮棒的作用下,不少學校把寫字訓練歸入可有可無“拓展型”課程,加之功課負擔極重,學生恨不能“寫字如飛”,誰還有心思琢磨“書法”?所以,與其漢字書寫考級,不如徹底打破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唯考分論”,改革學生考試機制,確立科學的學生評價體系。
編輯/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