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下,正在看一部電視連續(xù)劇,主要情節(jié)是描寫兒子告發(fā)母親殺夫所致的悲情。聯(lián)想到前關(guān)于“親親互隱”和孔子“直”“正”觀念的辯論,覺得還有必要就如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待親情恩怨問題進行討論。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顯然,孔子認為:如果想糾正虛偽的社會人格,最好在政治上提拔那些感情真誠的人。這是一條“正曲(枉)為直”的政治方法。
孔子仁學認為,為了實現(xiàn)仁的社會理想,不能將“直”的人格倫理化,以直行事,未必會親親互隱。親親互隱是將家庭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不能消滅社會犯罪現(xiàn)象,勢必會加劇社會矛盾而引起更激烈的對抗。孔子所謂“正”的人格,便是能公正地處理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關(guān)系問題的人格。孔子批評史魚之直而贊遽伯玉“邦無道卷而懷之”為“君子哉!”,便是說“直”的人格不屬于君子人格。為了實現(xiàn)仁,須“正直為正”。
孔子仁學的“作新民”的步驟是“正曲為直,正直為正”。春秋之世,天下皆私其私,如何盡可能的保持社會安定?當此之時,圣人仁人不得見,如何可以“正”來要求普遍民眾?能不爾虞我詐即可了;所以,孔子認為當時在政治上應(yīng)當首先實行“舉直”的政策。
當葉公向孔子說“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時,孔子認為葉公的錯誤是把“直”的語言概念搞錯了。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其子必是有思想動機的,或則是“正”,或則是“枉”,而不是“直”;而且,孔子也不相信一般群眾能有“正”的自覺能力,幾乎可以斷定那子是“枉”者。直者率直也,忠實于自己的感情者,不自欺欺人者。親親互隱,便是當時直人的一般表現(xiàn),也就是“直在其中”了。
落實孔子“以直報怨”原則的一個必然后果是“親親互隱”嗎?只能說是一般可以這么說。這也就是“直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直在其中”不是“即是直”。如果互怨超過互愛的比重,便不會親親互隱。
對于家庭犯罪,即便是國外,也一般采取不告不問的辦案原則。告即意味著怨多于恩,不告,即意味著恩多于怨。其父攘羊而侵犯了別人的利益,兒子認為當報父恩而隱,這是感情承受能力所決定的,不失德。至于被侵犯者如何訴求,國法如何處理,那是另一回事了。
編輯/廖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