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很多學習稻盛和夫經營哲學的企業困惑于稻盛哲學難以落地。
稻盛經營哲學的落地,要靠阿米巴經營模式的實施,實現阿米巴經營有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企業經營者的人格魅力,經營者必須具備“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并為社會做貢獻”的明確信念;一個是所謂的“哲學共有”,即共同的經營價值觀和哲學。實現全員共有的價值觀和哲學,改變企業管理層和員工的價值觀,不會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目標,世界上最難的事情,莫過于改變他人的思想。世界上有短期內改變全體員工的理念和價值觀的成功案例嗎?
很多企業在學習了一定程度的稻盛經營哲學之后,從領導者層面具有具有了實施阿米巴經營的第一個條件,但如何引導全體員工學習稻盛哲學即實施阿米巴經營第二個條件難以具備是癥結所在。改變人的思想是人世間最難的事情,一般具有稻盛先生那樣極高的洞察力和感召力的,老板畢竟是極少數,一般員工以“靜而后能慮”的開悟方式快速提升人生境界的,也畢竟是極少極少數。全體員工提升心性,還應該在事上磨練,在運營機制中實現向善利他的良性循環。
在著名的“天泉論道”中,王陽明先生對他的兩個弟子錢德洪和王汝中說:我這里接納人,本來就有兩種。有慧根的人,直接從本源上領悟,人心本體,原本是明熒無滯的,原本是個未發之中。有慧根的人,一領悟本體,就是功夫,別人自己,心內心外,一齊都弄清楚了。第二種人是還有習慣之心存在的人,本體被蒙蔽,姑且教他在意念上實實在在地為善去惡,功夫成熟之后,渣滓全部去掉時,本體也就徹底明白了。汝中的見解,是我這里接納有慧根的人的;德洪的見解,是我這里為第二種人樹立準則的。兩位可以相互補充,那么普通人、上等人和下等人,都可以引導他們進入圣道。
看完陽明先生這段話,我們不妨自我對照一下,是屬于慧根之人還是鈍根之人。從管理角度而言,管理者需要自我管理與修行,通過提升心性拓展經營,一般員工更需要機制管理,需要有修行的人通過有效的機制引導組織群體在事上磨練致良知,實現群體心性的提升。從適用性而言,稻盛哲學比較適用于個體和管理者本人,通過踐行稻盛哲學可以有效提升個體的心性,而組織群體和廣大員工的心性提升,需要結合組織系統和運營機制來實現。從具體操作層面來說,一個組織,對其核心成員可以要求個體修行,這個核心成員的比例應該不低于全員人數的九分之一,對于廣大的一般性組織成員而言,應該是在組織機制中實現修行,這樣的過渡與層級關系更為有效些。
我們最近研究的一個企業案例四寶通模式,就是通過有效的機制設計和運營,通過環環相扣的平臺化運營機制,實現客戶考核與個人業績掛鉤,帶動一線員工通過機制實現心性提升,在工作道場的“干法”修行中實現“人皆圣賢”。在四寶通,心性如何并不是進入四寶通平臺的前提條件,而是凡是進入這個平臺的員工,在平臺機制引導和制約下,都會自覺實現向善利他,而且越是業績優秀的員工心性提升越好,反之,在四寶通平臺下,要想獲得優異業績,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心性,以適應客戶和平臺機制的要求。
孔孟儒學、陽明心學、稻盛哲學都提倡“內圣而外王”,但是如何實現,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悟性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當下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客戶需求、員工需求都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影響企業發展的核心因素可以歸結為靈魂塑造和機制創新兩個方面,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通過機制創新在企業運營和日常工作過程中實現靈魂升華,成為一個“組織內圣系統”,更具有可操作性。
北京大學MBA學院院長楊狀教授說,如果把德魯克強調的體系、制度與稻盛和夫推崇的文化價值結合在一起,中國企業可能會受益良多:從人制到法制,再到心制,中國的企業就會變得相當強大。稻盛和夫是一位偉人,但是他的思想和行為一定要在制度體系下才能發揮作用。我們在學習稻盛和夫精神理念的同時,也要認真地思考德魯克的理性分析。
編輯/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