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道,人們都認為很高深,但在莊子眼里,道也可以在瓦礫中,甚至在屎溺中。其實,道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道,是自然的,天性的,規律而變化的,因為存在著時空與個人之間的差別,可以說,任何對《道德經》的注解講說,都已經或多或少地偏離了老子原來的本義,就如老子所說的道,也已偏離道本身一樣。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佛門常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是梵語音譯,指無上的大智慧。就老子本身而言,他是“無知”的,道也是無可名狀的。但在百姓眼里,不管是什么事物,都是那么平平常常,真真切切。
德,是觀念的(德字的結構中,有心、也有眼),行為的(德字是雙人旁的),規范而形象的,隨著時空的變遷,德的內容也在適時地改變著(周代以前,德字的結構里是沒有心字打底的),印證了老子所說的名可名,非常名。
中華民族自豪地稱自己是龍的傳人,老子是龍的代表人物之一,龍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文化,龍馬精神是既可高飛于天為自由思想之龍,又能安心落地作腳踏實地積極實干的馬。老子所寫的《道德經》五千言,處處體現出龍馬精神的內涵,閃耀著東方文明的思想光輝,是廣大勞動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
◎龍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經·第一章》
知道世界上沒有兩張完全一樣的葉子,這只是一般的常識,明白世界上沒有一張完全一樣的葉子,就是智慧。當證悟世界上兩張葉子、乃至所有的葉子是完全等同的,那么,這個人已經不是凡人,是人中之龍。
當年,孔子去參拜老子后回來,學生們很好奇地問老師,老子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孔子向學生們描繪著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走。走獸可以張網捕捉,游魚可以把它釣上來,飛鳥可以用箭射下來。至于龍,它乘風云而上天,我不知怎樣對他啊,我今天見老子,就像是見了龍。老子如龍,老子的行跡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老子的話就如龍吟一般。這個故事似乎很玄,是的,生活本身就是那么美妙無比,其中的每一件事物的道理人們若是要探究的話,真的是玄而又玄。
孔子當時所能夠見到的龍是變化的,而變化后面那個不變的,他還無法獲得。
道是所謂形而上之“體”,無名無狀,是事物內在的規律,所以,道不變,是萬變不離之宗。不是可以語言文字而完全表述的。文字不能完全表達語言,語言又不能完全表達思想,更何況思想也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隨時發生著改變呢。
道,不可說,老子不知道,老子無道可說。常常說我知道的人,是因為他還不明白道理。愛因斯坦就曾對人說:空間、時間是什么,別人在很小的時候已經搞清楚了,我智力發育遲,長大了還沒有搞清楚,于是一直在揣摩著這個問題,結果也就比別人鉆研的深一些而已。
道,人們可以遵循它,當然也能以總結規律的形式來說說,但是由于事物永遠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人們遵循它的方式方法和所總結的認識與經驗,也要相應地隨時隨地而改變。所以,科學也在不斷地發展之中。
《易經》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比如,人體是一個有形象的“器”,人的思想看不見摸不著是形而上的屬于道的層面了。再如,我們現在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它也是一個現實存在并且不斷地發展變化的“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由以共產黨為核心的一代中國人集體的思想智慧。環境在變,人在變,人的思想也在變。社會在變,理論也必定要發展。所以,老子說,道(炁)與名(器)雖然可說、可以呈現,但它們又是“非常”的,變化發展的。
道與名本來不二。老子畢竟是得道高人,他接著說,名,可名,非常名。道與名,無與有,是同出而異名,道是通過變化著的萬物作為種種名相來呈現。人們可以通過與環境的接觸,通過主客觀交互的社會實踐去不斷地認識規律,掌握規律,順應規律,達到主客觀不二隨順的一心境地。
那看不見的,和這明明白白呈現在人眼前、又實實在在地能為人所把握的,同謂之玄,一起叫作玄。然而一旦有人明了其中的不變道理,它也就可以一道兒改稱為簡,是簡之又簡,非常地簡單明了,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為他開啟。
◎老子的相對論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育,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經·第二章》
在牛頓的物理概念里,時間和空間都是絕對的,時間勻速流動著,空間就像是可以裝任何互不相容的物體的容器,他們都與事物本身無關。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顛覆了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認為沒有絕對的真空。提出了“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四維時空”,“彎曲空間”等全新的概念。其中一項結論認為,兩個事件,從一個坐標系看來是同時的,而從另一個相對于這個坐標系運動著的坐標系看來,它們就不能再被認為是同時的事件了。
現代科學主要是以西方體系為主,人們普遍認為自己生活在三維空間之中,如果加上時間,那么是四維時空。但是,如果按照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空間——也即物質運動的狀態(沒有絕對的真空)與時間——事物變化發展的過程(沒有絕對的靜止)是一不二。時間不是第四維,它只是空間的不同表達方式,空間有三維,時間也有過去、現在、未來三段。
中國古人認為天人合一,天地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天圓地方,天是圓滿的,所謂天外有天,天上沒有東南西北方向,在地上就可以規定方向。天地之方圓,有方向與無方向本身就是相對的。地上的有方向也是人所規定。當人們這樣那樣的規定過多了,一旦成為了刻板的死教條,它將窒礙人們的生活,確實來講,現在人們大多活得很累。
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都是相對的,當天下之人都有了美丑、善惡、高低、貧富等分別心,人心就已經不古,遠離了淳樸天然。所以,無心而為遠勝于有心的貪求,以身作則的身教遠勝于蒼白的說教。成功了能夠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他才是人民真正的功臣。
編輯/林青雨
作者簡介
繆向東,江陰市孔子學會副會長,到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人民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學習交流,并往全國多處名剎、道觀等地,尋師訪友,廣參博學。著有《佛學三字經》《有朋自遠方來——論語解讀》《龍吟》《鳳鳴》等。在常州市開設“道德講堂”《論語》專題講座,發起成立常州孔子思想研究會,在江陰市發起成立“孔子學會”,普及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