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之名,最早見于漢代。《史記》中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备鶕妒酚洝ご笸鹆袀鳌泛汀稘h書·西域傳》中的記述,樓蘭王國在漢初為月氏王廷所控制,到了公元前2世紀(大約在公元前117~公元前176年),月氏王為匈奴擊破西遷,樓蘭又為匈奴統轄。西漢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頓單于給漢文帝一封信,信上提到樓蘭這時為匈奴人所征服。張騫通西域后,漢武帝為鞏固對西域的控制,于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自敦煌設亭障至鹽水,并先后設西域都護、戊己校尉,在西域開辟屯田。羅布泊北岸發現的烽燧遺址、漢簡及屯墾遺跡等即西漢以來的遺存。西漢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漢大將軍霍光遣傅介子刺殺樓蘭王,將樓蘭國易名鄯善。樓蘭國雖已消失,但樓蘭城繼續存在。魏晉時期,樓蘭曾是中原王朝西域長史的治所,該設置一直到十六國前涼時期。約在4世紀中葉,樓蘭城神秘廢棄,以后漫成一片茫茫沙海。
“樓蘭”一名在西漢通西域之前至西漢元鳳四年指樓蘭國。元鳳四年樓蘭國易名為鄯善后,東漢至前涼時的“樓蘭”則是指樓蘭城。對于樓蘭城名稱的來源和“樓蘭”一稱的起源問題,學術界有三種意見:第一種同意《水經注》提出的城名來源于國名;第二種意見認為,盧文“Kroraina”是遷移到此地居住的人們帶來的,是表示“土地”的詞,原名產生于遙遠的印度。而這些“遷移到此地居住的人們”,則始于2世紀末葉(公元175年以后),盧文亦隨之傳入。但“樓蘭”一稱西漢之前就已存在,因而“樓蘭”一稱不可能源于盧文Kroraina。它應是當地土著民族起的名稱。第三種意見以馮承鈞為代表。他認為羅布泊古稱牢蘭海,可見國與湖名同一稱呼。由于牢蘭海是該區最大的集水中心,其南北兩岸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門戶,因而牢蘭海在周邊民族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國本湖名順理成章。
既然“樓蘭”很可能是以羅布泊而得名,那么接下來就來說羅布泊,即《史記》中說的“鹽澤”。水是文明的血液,能孕育出樓蘭這樣的古城,羅布泊提供的水源是必不可少的生存之基。1972年,羅布泊已然完全干涸,然而歷史上,羅布泊的面積曾達到3100平方千米,是當時僅次于青海湖的全國第二大內陸湖?!傲_布泊”在蒙古語中的意思原本就是“匯入多水之湖”。
毋庸置疑,樓蘭古城遺址周圍的氣候條件惡劣嚴酷?!耙荒曛邪思壱陨系拇箫L有一百多天,夏季氣溫可達五十多攝氏度,低溫可達零下三十多度,周圍都是雅丹地貌”。法顯《佛國記》記載:“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惟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瘪R可波羅也曾描述道:“沿途盡是沙山沙谷,無食可覓,行人夜中騎行,則聞鬼語。”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中,人們居然在樓蘭的遺址中發現了蔚為壯觀的“太陽墓地”。已發現的7座墓葬中,成材的圓木達一萬多根,數量之多令人咋舌。七層木樁外又有呈輻射狀向四面散射的立木,立木直徑最粗可達30多厘米,整座墓地如一輪光芒四射的太陽,如祭壇般布置,井然有序。一次動用如此多的樹木去建造墓地在新疆考古史上實屬罕見。這讓人不得不聯想到小河墓地大量的立木及其原始崇拜的色彩。
大量樹木的出現說明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樓蘭古城周邊曾經生長著大量高大的樹木,這說明曾經的環境一度很好;二是樓蘭地區的先民們有過持續的大規模砍伐行為,這說明人為因素對環境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在樓蘭地區這樣干旱的地區,在自然環境如此脆弱的條件下,大量砍伐樹木實在是不智之舉。很有可能,正是一次次這樣的砍伐導致了水源的直接破壞,致使整個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將古城一步步推向毀滅的邊緣。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祟惢顒釉谙蜃匀凰魅〉倪^程中一旦不遵循其法度,將有災難的警示。樓蘭古城已經塵封在沙海中,地上的開都河、孔雀河依舊變化著。人們當今的生產活動,若是因循舊路,喪失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理念,如今的庫爾勒市會不會變成第二個樓蘭城,碧波的博斯騰湖會不會變成第二個消失的羅布泊,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