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和軟交換的特點結合起來分析,并且分析了相關的協議,并且分析了軟交換技術協議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進而提出了應對措施。
【關鍵詞】軟交換技術網絡體系結構
一、網絡結構
音像、多媒體以及數據傳輸等業務融合起來形成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這種新的網絡體系結構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幾點:(1)業務開放。隨著部件化的逐步發展,在三大傳統網絡的基礎之上,將各個功能業務逐步開放,根據具體的業務需求將功能部件自由組合起來,從而建設所需要的網絡,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縮減成本。這種開放式的體系結構可以達到異構網之間通信的目的[1]。(2)業務開放。將業務、承載、呼叫等相互分離開來,可以使網絡中的各個業務獨立出來,從而滿足不同的功能需求,提供靈活的服務。(3)協議統一。三大傳統網絡不可能獨自作為網絡基礎的平臺,將三大網絡相互融合勢在必行,加上IP的快速發展,肯定是IP的統一網絡。將傳統的網絡結構升級為新的三網融合的網絡體系結構工作量巨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傳統網絡體系結構的基礎上,需要按照功能需求進行分層設計,從而形成下一代網絡體系。分層設計:①傳輸和接入層:用戶接入網絡所使用的手段。②傳媒層:數據信息從傳輸接入層接收到后,轉換為與網絡兼容的無差別數據信息。③處理層:控制處理低層的業務流。④應用和業務層:提供面向應用的業務和服務。
軟交換技術要求盡量簡單的應用和控制需求,它能夠提供各個業務的呼叫基本控制功能,將應用設計在業務和應用層。
二、相關協議
一個網絡體系結構的生存規則指的就是協議,當前現有的網絡協議主要有:非對等協議—H.248/MEGACO網關媒體控制協議,對等協議—BICC、H.323、SIP等,其中SIP憑借易拓展、通用、簡單等優勢,成為發展的主流協議。
(1)H.248/MEGACO。/MEGACO和H.248屬于網關媒體控制協議,它的一端針對軟交換同,另一端是媒體終端和網關。H.248來自于ITU—T,而MEGACO則來源于IETF,它是完善和改進了MGCP得來的。IETF和ITU—T的網關媒體控制協議的設計過程是大致相同的。(2)SIP。SIP也來源于IETF,與H.248/MEGACO的設計思想不同,它主要是吸收WEB的相關經驗,盡量減少網絡系統中設備的復雜性。SIP協議是基于文本格式的C/S模式,用文本來體現編碼、語義以及語法等,服務器對于終端發出的請求只做響應,而沒有其他的處理。SIP協議的應用主要是針對終端、軟交換以及服務器等。
三、安全性
軟交換的安全性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尋找與SIP協議匹配的安全策略,供大部分用戶使用是必須的。SIP的安全性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惡意注冊。注冊一個新用戶需要SIP消息中包含的頭字段來完成,入侵者將注冊信息進行修改,用涉及記錄地址的內容替代授權信息,就會構成惡意注冊,這樣就會嚴重損害合法注冊人的利益。(2)服務器欺騙。處理業務在客戶端進行時,需要連接相應的服務器,從而發出請求信息。但是客戶端和服務器只知道請求信息的地址,這樣就會產生漏洞,入侵者冒充服務器,攔截客戶端傳來的信息。(3)會話切斷。用戶之間相互對話,其中任何一方都能夠發送終止對話的請求信息。當雙方進行正常通話時,惡意的第三方就會截獲相關的會話參數,破解信息內容,在雙方正常會話時,插入一條終止會話的請求,某一方受到請求信息,以為來自于正常對話的另一方,則就會終止會話。
SIP中數據的安全保護主要依靠以下3種加密方式[2]:(1)在消息頭及消息體的兩個端口加密,這樣入侵者沒法根據發送的請求追蹤路由地址。(2)SIP劃分為多區域加密,主要是因為消息頭的實現方式是代理,因此不能加密頭域,將請求劃分為多個區域,就會使入侵者很難辨析出消息的發送者和響應者。中間部分的代理則可以知道誰是發送者誰是響應者,如果攻擊網絡流量,就可以辨析出消息的請求與相應,所以并不完善。
四、小結
本文將下一代網絡體系結構和軟交換的特點結合起來分析,并且分析了相關的協議,并且分析了軟交換技術協議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進而提出了應對措施。
基于軟交換技術的網絡體系結構的發展正處在進行階段,所以對于軟交換技術的在穿越私網、移動性以及收費等方面的研究也隨之取得一定的進展。
參考文獻
[1]夏海濤.新一代網絡管理技術.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2
[2]趙慧玲,葉華,等.以軟交換為核心的下一代網絡技術[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