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和誠信一樣重要,特別是在今天的中國,不管是小企業還是大企業,不講責任的企業是沒有前途的。”這是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理事、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董事長傅成玉在7月29日中日韓青年社會責任會議上說的一句話。
海灣地區的漏油事件,國內煉油廠的油罐爆炸事件,葛蘭素史克事件,新西蘭恒天然乳品肉毒桿菌事件,無不昭示著企業社會責任問題。
一家Fortune 500公司的CEO曾公開表示,環境成本對公司的價值損害已經達到了2億歐元。毫無疑問,這僅僅是嚴峻的環境問題、居高不下的環境成本對企業影響的一個縮影。
有鑒于此,聯合國環境署金融行動和負責任投資原則部門在兩年前共同發布了一項報告,對環境對企業的價值和企業對自然界的破壞這一外部成本進行了量化。報告顯示,每一年由人類造成的環境成本高達6.6萬億美元,相當于2008年全球GDP的11%。
其中大公司難辭其咎。全球最大的3000家上市公司所造成的環境成本就高達2.15萬億美元。與此同時,這一成本同時也極大地侵蝕了企業的利潤。
作為中國最大企業之一的領導者,傅成玉曾坦言“因為我們企業大,我們站在主動方面,無論是在承擔責任能力上,還是在承擔責任應盡義務上,都應該大一些”。
中國石化是聯合國全球契約中國網絡成員之一,這個網絡目前在中國有300家企業,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加入這個平臺就表明了這些企業盡責任的愿望。這些企業不僅在中國盡社會責任,很多企業開始走向國際,也在全球范圍內履行社會責任。因為中小企業有承擔責任的意愿,但它們也有能力上的限制,這個平臺就是幫助中小企業來盡社會責任的。
據了解,中國石化已經制定了一項“碧水藍天專項治理計劃”,從在中國所有的項目選出803個要治理的項目,總項目要花費228億元人民幣,這803個項目要在2015年之前完成。這項治理計劃主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能源環境,包括污染物的減排,設備標準的提升改造,揮發性有機物的檢測和控制。第二是異味的治理和風險環境的防控。第三是地下水污染。
傅成玉坦言,我們企業有很多優秀的年輕員工,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非常強,對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要求很高,所以我們如果做不好,我們就成了絆腳石。
在今天的世界當中,企業社會責任已產生前所未有的作用,為了管控社會責任風險,投資者也開始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市場在不斷進行變化,也在轉變,投資者以前都是很短視的,他們在進行估值方面很短視,但是現在他們也在他們決策過程當中,在他們的估值當中,去看一下這個企業是不是對環境良好的,有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所以說這方面的評價體系也在不斷的改善。
今天的企業會面臨來自于不同方面的壓力,壓力來源包括股票市場、銀行、政府、兼并對象,也包括消費者和媒體。這也迫使現在的中國企業家停下來多思考,要把社會責任提升到企業競爭戰略層面才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