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究竟是什么含義?這個首先要搞清楚。文明指人類社會進步過程中的一種發展狀態。指“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方面,是人類社會取得“物質”與 “精神” 成果的總和。
“文明”與“野蠻”相對立。精神文明包括哲學、信仰、政治、經濟、法制、文化、道德、教育、藝術、習俗的匯集。物質文明包括科學、技術及其創造出的衣、食、住、行、視、聽的物質世界。
生態泛指構成系統中的諸要素之間、 要素與系統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演變、進化、相生相克、合作、抗爭,及存在狀態,可以相互依賴、適應、限制、正負反饋等。自然生態指地球上諸生物之間、生物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存在狀態。生態是從自然生態借過來的。自然生態有什么特點?
第一,自然生態是可持續的。4億年以前,地球上出現了高等生物,就形成了一個三個大的巡邏。自然生態的可持續性。如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食物鏈循環,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各司其職,生生不息。由于資源被充分循環利用,就不存在環境污染和對生態的破壞。驅動循環的推動力僅靠能量密度低的陽光,太陽壽命尚有45億年。
第二,它是和諧的。地球生物界不斷再生、繁衍、發展,體現充分利用陽光、水、空氣和營養元素,與地球環境和諧發展。
第三,它是穩定的。雖然地球上經過了大量的災變,在數十億年之內,地球曾經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由于自然生態是多鏈條的,局部的破壞不會影響整個自然體系的功能,它可以自修復。所以通過各種自然關系,它非常繁榮繁茂的發展。
生態在凈化過程中是不斷創新的,所以自然生態具有創新性,通過基因突變,各種生物功能不斷進化,特別是視覺細胞出現以后,生物之間互相的捕食和被捕食,這之間的攻防技術促使整個生物界更多樣化,不斷進步,不斷演化。所以自然生態是非常奇妙的。
這些思想能不能用來指導社會生態的建設。社會生態指人類社會隨著科技和生產力的不斷進步,所呈現的人和人的關系,人和人群的關系,人群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社會生態的建設遵循什么規則呢?大家一直是很迷茫的。我們提出來,生態文明就是要向自然生態運行規律學習,使我們的社會生態也是可持續的,也是和諧的,也是不斷進步的。
所以我們的理解,生態文明絕對不止于提倡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淺層次的。深層次概念就是社會生態建設要像自然生態構造規律的和諧性、可持續性、穩定性、創造性學習,構建新一代社會生態。
人類的自然文明發展和生態自然關系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知道,在原始人時期,他對自然是敬畏的,因為他在自然面前是非常渺小的。后來到了農業社會,農業社會靠天吃飯,那個時候農業文明是依賴自然的。到了工業文明時代,特別是文藝復興以后,人的能力越來越強大,而且跨入工業社會,那人的思想就有點膨脹,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就提出來很多,包括文藝復興的很多哲學家都犯了很多錯誤,認為自己是可以超越自然的,甚至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這種思想促進了工業文明的實現。工業文明給大家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活條件,經濟發展迅速,可是有一個錯誤的指導思想,就是由于當時人的膨脹,可以認為無限制的掠奪自然,提出征服自然這種概念。這種概念現在看來是錯誤的。
現在我們面臨新的轉折,我們提出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概念,首先和自然的關系就是要效仿自然,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社會得到迅速發展所以生態文明是我們國家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我們付出了代價,我們在資源消耗、能源消耗、環境方面都已經覺得受到限制了。我們按照原來粗獷性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了。所以在上世紀末我們提出改變發展觀,提出生態文明概念。生態文明和生態和諧,中國是有優勢的。古代的哲理家就告訴我們天人合一,和歐洲文明強調的是不一樣的,歐洲人強調競爭,這種思想比較根深蒂固。
所以生態文明這個理念在中國得到普及和發展,被大家很好的接受,也就是我們中國有獨特的優勢,這是社會主義旗幟上的一個閃光點,因為我們會不斷受到國外的質疑,就是中國發展以后會不會危害世界?中國人是不是有一個理念促成你的發展?那我們中央非常明確的提出了,我們的發展模式就是要遵循自然生態的規律,體現中國哲學的閃光點,也是我們的價值觀,也是我們對外負責任大國的交代。所以生態文明的建設它的意義:是對國內轉型繼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們立于國際舞臺理念的傳播,應該把我們中國哲學理念能夠向全世界介紹,我覺得我們應該做得更多。
目前,我們國家十八大以后提出五個建設一起抓。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而且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要貫穿到其他四個建設當中去,就是說各種建設都要貫徹向自然生態學習的理念,全面發展,五個建設一起抓,這一點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思想。
以前的工業社會簡單說就是不斷的挖,挖煤、挖化石資源、挖原始資源礦產,然后使用、制造、丟棄。新的理念,也就是說我們要循環。我們知道地球上的動物、植物、生物之間構成一個循環的模式,所以我們要建設一個循環社會。生態文明的一個抓手就是循環經濟,要使資源循環利用。第二個就是低碳經濟或者低碳技術,降低化石能源消耗,盡量使用可再生能源。第三,保護環境。要使環境能夠持續改善。我們國家GDP發展,要實現小康社會,當然要發展經濟,現在我們的理念就是要把GDP指標,過去比較強調一個指揮棒就是GDP,用GDP來考核各地官員的業績,現在國家已經動真格的了,又提出三個指標:1.萬元GDP能耗,5年之內,“十二五”規定,5年之內要降低16%。這是硬性指標,萬不成要受到處分。2.萬元GDP能耗,這是建設性指標,提出5年要下降14%。3.所有污染,二氧化碳排放、COD等等排放,絕對量要減排。資源、能源、環境這三個指標就使各個政府官員明白了,不是一個指揮棒,而是把GDP關在資源節約、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籠子里去發展GDP,這樣的GDP就是良性GDP。
清華大學和貴陽市淵源很深。十年前,貴陽市領導非常積極、非常敏銳,希望清華大學支持我們,在貴陽建成中國的第一個循環經濟市。后來我們清華大學積極響應,當時我們全校三個系——環境系、建筑系、化工系來到貴陽策劃這件事情。生態工業一般很容易想到,生態是綠的,工業正好是污染的源頭,把兩個水火不相容的放到一起,當時提出是很大膽的。我們給貴陽做的就是磷煤化工,幫助規劃貴陽的磷煤產業。去年我們兩家一起在磷產業里作出了一個很好的事情來,新的技術大量的節能,而且使磷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我們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我們還在做煤化工,貴州六盤水是江南一帶煤最多的。
大家都在問,政府在推進循環經濟或者生態經濟有什么作為?我建議大家去看看今年1月23號國務院發表的一個計劃,叫“十百千工程”。十項工程項目,其中有生態園區的循環化改造,就是要在園區里實現,你工廠的廢物是我工廠的原料。我覺得大家可以去看看十項計劃,這是大家真正在推的,就是胡蘿卜和大棒,我們企業要盡量能吃到國家的胡蘿卜。“百”就是一百個城市,真正實現生態城市的建設。一“千”就是一千個企業。所以我們國家經過循環經濟或者生態經濟、生態文明的理念,現在有一系列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十二五”規劃里要全面推廣、全面推進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所有的成果,在全國要推薦起來。所以我們現在國家生態工業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