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已經不是春秋航空的專利了,廉價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出行者的首選條件。
由韓亞航空執行的飛往舊金山航班的失事,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痛心。機上乘客291人,其中包括141名中國公民,而2名不幸遇難的乘客均為中國公民。
為什么中國人會占到乘機總人數的近一半?也許下面的數字能給出我們解答。
“上海至舊金山的航線,僅東航、國航聯航有直飛,其中東航最低13240元,國航32350元,乘坐大韓航空經停首爾,經濟艙僅6720元。”通過網友“作家金滿樓”在微博上的爆料可見,廉價是外資航空爭奪國際航線市場份額的重要籌碼。
的確,韓亞航空CEO尹永斗就曾表示,中國和日本分別是韓亞航空全球的最大市場及最主要利潤來源,而就市場潛力和增速來看,中國仍是其押寶的重點。
據悉,韓亞航空自1994年開通北京、上海航線以來,截至目前已在中國21個城市開通了30條航線,每周往返中國210個航班,不僅是往來中韓之間航線最密集的航空公司,也是在中國境內擁有最多航線的外國航空公司。
顯然,中國已經成為外資航空公司的必爭之地。在業內有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美聯航開通的一條中美航線,其盈利相當于美國本土三四條航線的總和。
來自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的調研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境內航線總收入占全球市場7.3%,與2003年相比,總量翻了三倍,份額提升了將近一倍。并且,這種高增長目前還未出現疲軟,國際航協預測,2013年,亞太地區航空公司將實現46億美元的合并利潤(高于先前42億美元的預期)。不論在絕對利潤還是在息稅前利潤率方面,該地區都將領先于其他所有地區,其中中國市場強勁增長是主要推動因素。
通過咨詢多位行業內人士發現,長期以來,通過打造仁川機場等國際樞紐,韓國的航空公司一直在通過不計成本的低價、不錯的服務以及優惠的過境免簽政策吸引中國乘客,甚至中國的航空公司也成為其輸送歐美客源的載體。
報道援引一位航空業內人士的話稱,在中美航線上,韓國航空公司的票價一向比中美航空公司直飛的要便宜很多,而且到美國的航點選擇也很多,因此很多中國乘客去美國都傾向于選擇從韓國中轉。
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高級合伙人吳琪表示,“一架國際航班上的頭等艙和公務艙的銷售數據,將決定整個航班的盈利情況。這些高端客戶雖然座位少,但創造的價值高,一個公務艙座位的客票收入可能是一個經濟艙座位的五六倍。相反,一架飛機即使拉滿了團隊旅客,也可能根本不掙錢。”
低票價的背后,是韓國航企通過打造國際樞紐,爭搶中國這一更大客源目的地市場的客戶的野心。一家國內航企的管理層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對中國和韓國的航企來說,中韓航線都是利潤豐厚的航線,不過,對韓國的航空公司來說,野心絕不只是中韓之間點對點的市場,而是通過吸引中國乘客到韓國中轉,飛往美國等更遠程的國際航線。”最近幾年,雖然國內航企也在打造京滬穗等國際樞紐,但還是有很多要飛美國的中國乘客被吸引到日韓等樞紐中轉,甚至國內航空公司承運的到韓國的短途國際乘客,很多也是為了去韓國搭乘赴美等的更遠程航班。
對于中國航企來說,尷尬之處還在于,“一方面,航空公司的票價受政府管制,不能任意、靈活波動;另一方面,往返客源是航空公司拓展國際航線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中國各大城市的客源相對集中,分布均衡。但在歐美地區,很多城市的居住人口不足一千萬,回程如何吸客成為難題。”吳琪說,這也是韓亞航空可以做低票價的原因所在,通過首爾中轉,即可以吸納到來自全球各地的客源,提高客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