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購房,資金來源為男方出賣的婚前財產
現年68歲的羅秋生是江蘇省鎮江市一名普通的市民,曾經有過失敗的婚姻,感情生活較坎坷。
1996年,在朋友的介紹下,時年51歲的羅秋生與小他5歲同樣是離過婚的女子何翠紅相識,同樣的感情經歷讓兩人惺惺相惜,經過幾個月的交往,彼此都很滿意,于1997年3月舉辦婚禮。共同生活后,兩人發現雙方的性格并不相投。由于都是再婚,他們十分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婚姻,生活中彼此遷就、忍讓,感情還算不錯,雙方最終于2001年11月補辦結婚登記。
1998年,羅秋生購得鎮江市東吳路某房產(以下簡稱東吳路A號房屋),同年10月辦理了房屋產權登記。2000年4月,羅秋生將東吳路A號房屋出售,并于同年12月購買了鎮江市江濱新村某房產(以下簡稱江濱新村A幢房屋),并將該房產登記在何翠紅名下。
2002年1月,羅秋生委托房屋中介機構將江濱新村A幢房屋出售的同時購買另一套房屋。經過中介機構的居間運作,羅秋生于2002年1月將江濱新村A幢房屋以84000元價格出售,并于同年2月以90000余元價格購得東吳路另一處房產(以下簡稱東吳路B號房屋),出賣江濱新村A幢房屋所得價款作為購房款直接支付給了東吳路B號房屋的出賣方。出售與購買過程中,羅秋生與何翠紅共同補了約1萬元的差價。同月,東吳路B號房屋產權登記在羅秋生名下。
離婚爭財產,房屋歸于個人還是夫妻共有
因性格、習慣存在差異,羅秋生與何翠紅常常產生矛盾,且缺少必要的溝通,矛盾越積越深,十多年的共同生活讓兩人都感到身心俱疲。如今,羅秋生與何翠紅均患有老年性疾病,身體狀況不佳,本應相互攜手,共同走完余下的人生之路,可偏偏雙方的感情徹底破裂。
2012年12月,何翠紅以羅秋生長期以來對其漠不關心,夫妻關系名存實亡為由,來到京口區法院,以一紙民事訴狀將羅秋生告上了法庭,要求解除雙方的婚姻關系,并依法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
法庭上,雙方確認東吳路B號房屋市場價值為36萬元,對于婚姻關系的解除及其他夫妻共同財產、債權、債務分割的看法差距不大,而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新購買的房屋性質是個人婚前財產還是婚后夫妻共同財產,以及房屋的增值應當歸誰。
何翠紅請求法院判令解除雙方之間的婚姻關系,依法對包括兩人婚后購買的東吳路B號房屋在內的夫妻共同財產、債權、債務進行分割,并請求判令羅秋生向其給付經濟幫助5000元。
對于購買房屋的增值部分,何翠紅提出,購買的房屋屬于夫妻共同所有,增值部分也應當屬于夫妻共同所有。退一步講,如果法院認定購買房屋的資金來源為羅秋生出賣婚前房屋所得,屬于羅秋生的個人財產,而羅秋生將個人財產用于婚后購買房屋,即屬于婚后共同投資,所得增值收益為婚后產生,當屬于夫妻共同共有,因此,屬于羅秋生的個人財產也只能限于購買的本金。
夫妻感情已無法維系,羅秋生同意與何翠紅解除婚姻關系。關于夫妻共同財產,羅秋生辯稱,東吳路B號房屋的購房資金絕大多數來源于本人出售婚前房屋所得價款,其性質應為本人的婚前財產,不應當按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何翠紅享有退休工資,足以維持生活所需,且本人身體狀況較差,需要長年治療,沒有給付何翠紅經濟幫助的能力,不同意何翠紅主張經濟幫助的訴訟請求。此外,對其他夫妻共同財產、債權、債務的分割,羅秋生也提出了答辯觀點。
對于房屋的增值部分,羅秋生說:“購買房屋的款項屬于我個人所有,房屋的增值部分理所當然歸我個人所有。”
一槌定音,財產形態轉化不能改變權屬
京口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夫妻關系的存續是以夫妻感情為維系基礎的,本案中何翠紅、羅秋生均認為雙方之間無夫妻感情可言,同意解除婚姻關系,經調解無效,應當認定夫妻感情已經破裂。何翠紅要求離婚的訴訟請求,本院予以支持。
一、關于東吳路B號房屋是否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及如何分割。
法院認為,離婚案件一方當事人的婚前房產,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出售所得的價款或以該出售價款重新購置的房產,均屬于個人財產的形態變化,性質上仍為個人所有之財產,出售房屋后的增值是基于原物交換價值的上升所致,依原物所有權歸屬為個人所有。
本案中,何翠紅與羅秋生自1997年至2001年間雖已共同生活,但其性質屬于同居關系,期間的財產取得不應推定為夫妻共同財產。結合羅秋生名下房屋的出售、購買時間、價格等因素綜合考量,法院認定,東吳路B號房屋的84000元出資來源于江濱新村A幢房屋的出賣所得價款,該部分出資對應的房屋份額系羅秋生個人婚前財產的價值形態轉化,應屬羅秋生個人婚前財產。對于貼補的出資,何翠紅、羅秋生雙方未能提交證據證明來源于婚前資產,因該出資時間在何翠紅、羅秋生婚姻登記之后,故本院認定貼的補差價款系以夫妻共同財產出資,該部分出資對應的房屋份額系夫妻共同財產。
何翠紅、羅秋生購買東吳路B號房屋時,該房屋已進行裝修,對何翠紅、羅秋生共同確認購買時附帶的家具、家電,屬于上述購房款項包含的購買內容之列。何翠紅、羅秋生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確認東吳路B號房屋在上述裝修、配置條件下的現值為36萬元。根據貼補價款所占房屋購買價款比例及其房屋增值等因素綜合考慮,何翠紅對應目前房屋價值享有出資份額的價款酌定為16276元。
二、羅秋生是否應當給予何翠紅經濟幫助。
何翠紅提供的證據不足以反映其經濟狀況為生活困難、無法維持鎮江市基本生活水平的程度,且羅秋生亦患有疾病,自身的現狀亦不具備幫助的條件,因此法院對何翠紅要求羅秋生對其給予經濟幫助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今年6月4日,京口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二條、第三十二條第二款、第三款第(五)項、第三十九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定,作出一審判決,判決準予何翠紅與羅秋生離婚;登記在羅秋生名下東吳路B號房屋歸羅秋生所有,羅秋生給付何翠紅折價補償款16276元。判決同時對其他夫妻共同財產、債權、債務進行分割。
法官說法:
雙方爭議的焦點在于新購買的房屋性質是個人婚前財產還是婚后夫妻共同財產。對此我國現行婚姻法并未明確規定。司法實踐中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遵從于文義解釋,認為只要是婚姻存續期間購買的就應屬于夫妻共同財產,購買房屋時的出資情況完全是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自治;另一種觀點是將房屋產權的分配與出資相聯系,認為這只是原有個人婚前財產的價值存在形態發生了變化,其價值取得始于婚前,萬變不離其宗,應認定為一方的個人財產。
對此,承辦此案的法官仔細研究了婚姻法及司法解釋,發現一些大城市已明確了產權歸屬與出資情況相統一的裁量原則。《婚姻法解釋(三)》也從我國的實際出發,規定了將產權登記主體與父母出資明確表示贈與的一方聯系起來,使父母出資購房真實意圖的判斷依據更為客觀。因此,將上述情況認為是個人婚前財產價值存在形態的轉化更有利于均衡保護婚姻雙方及其父母的權益,這樣處理兼顧了中國國情與社會常理。(文中人名系化名)
(編輯:北北shinvan9803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