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早年有個不孝子,其父年老體衰,便被其關在破屋之內,且只讓老父吞糠咽菜,他卻和自己的兒子遍吃珍肴。這事被老人看到后,感傷無限,就吟出了《明日他兒餓我兒》的打油詩:“隔窗望見兒喂兒,想起當年我喂兒。今日我兒來餓我,明日他兒餓我兒。”這首打油詩看似平淡無奇,但起著警世策人的作用。
清代詩人袁枚所著的《隨園詩話》里也記載了一個類似的故事,說是有一箍桶匠對兒子十分疼愛,怎奈年老體弱不能自食其力后,其子經常讓他餓肚子,而把好飯留給自己的兒子吃。箍桶匠觸景生情,感慨之余哼出了與《明日他兒餓我兒》完全相反的《莫教孫兒餓我兒》的打油詩:“曾記當年養我兒,我兒今又養孫兒。我兒餓我憑他餓,莫教孫兒餓我兒。”可憐天下父母心,雖身處厄運,對不孝之子卻難以割舍親情。在這里,一個可悲又可敬的慈父形象躍然紙上。
現今也不乏規勸兒女行孝的打油詩,內容誠懇,震撼人心。2001年冬,報載廣東肇慶市某鎮的陳老伯夫婦含辛茹苦地把兒子撫養成人,不料兒子婚后竟拒絕贍養二老。一日,兒子作了一首打油詩:“爹同志,娘同志,爹娘兩位老同志。新時代興新辦法,各人掙錢各人花。”對此,陳老伯很是氣憤,回贈了一首:“兒同志,媳同志,兒媳兩位少同志。生兒育女我有罪,二十年后你嘗味。”這兩首打油詩很快在當地流傳開了,誰是誰非,涇渭分明。
大道無形,大愛無言。勸孝打油詩在用語俚俗、本色拙樸之中將這種無私的愛發揮得淋漓盡致,使不孝子孫汗顏,世人警悟。
(月月鳥摘自《太原日報》2013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