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時和一些家長交流,發現大家最關注的是孩子的分數和排名,極少聽到家長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她們的觀點是:沒有好的排名,小學生就不能考取重點中學;上不了重點中學,就有可能考不上重點大學;沒有考取重點大學,就很難找到好工作。作為一名家長,我為一些家長的論斷而感到遺憾,這些家長不要以為孩子能考取好的學校就有好的未來,因為他們不知道那些早早成名的孩子的后來。
《卡爾·威特》是19世紀德國人卡爾·H·G·威特寫的一本成功教子的書。小卡爾被老卡爾用他的“全能教子法”教育后,10歲就進入了大學,14歲就成為哲學博士,在很多年輕人為學位或者找好工作著急的時候,23歲的他已是教授了。
在老卡爾眼里,只要引導得當,誰都能成功。但是,很少人知道,小卡爾后來一直不幸福,他的婚姻很坎坷。因為婚姻的不順,他沒有做出什么成就,一生就這么過去了。
《天才與俗物》也是一本不錯的教子書,雖然沒有《卡爾·威特》有名,但也受到很多家長的追捧。俄國教育學家塞德爾茲博士因為這本書一舉成名。他的孩子小塞德爾茲11歲就考取了哈佛大學,能解四維空間的數學題。畢業后,十幾歲的小塞德爾茲就成了博士。
但小塞德爾茲長大后,一直沒有和諧的家庭生活,據說后來自殺了。這個消息是否確切并不重要,但可以知道,這個名小孩的后來并不美妙。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家長們可能多數知道寧鉑,他十幾歲就考取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轟動一時。后來,我在崔永元主持的《實話實說》節目中看過寧鉑的訪談,他對自己的少年天才及成名的事非常排斥,也不快樂。再后來,我聽說他出家了。從中可以看出,一個曾經內心痛苦的天才少年,長大后是多么想尋找生命本質的答案。
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主題為“30年各省高考狀元職業盤點”的調查表明:那些高考狀元們沒有幾個在行業里成為翹楚,倒是那些在班里排名十位左右的小孩,長大后事業成功、家庭幸福,在社會和家庭幸福方面的指數都很高。中上等生在長大后比優等生更加適應外界,更加有創新的能力。
可見,培養孩子,不應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注意他們的成長過程。每個家長都是為孩子好,希望孩子以后可以得到更好的社會地位,這也沒有什么不對。但是,如果不好好地感受孩子,不尊重孩子的心,不懂得如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那你的好心就用錯了地方,也許會引發不好的結果。
有一次,我與兒子聊天。他說:“若是要在考上名校和賣紅薯上做選擇,如果我覺得賣紅薯又快樂又能養活自己,你會支持我嗎?”我說:“當然,我覺得幸福比面子更重要。”兒子給出的答案是,遇到這樣的話題,中國有95%以上的家長會說不!
那些名小孩,在家長的引導下,在看似光鮮的優秀成績下,真的就快樂和幸福嗎?如果是這樣,那么他們的后來就不會讓人唏噓了。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和小卡爾聊聊天,假如重新給他一個童年,他會選擇怎樣度過。
我并沒有炫耀自己的教子心態,我只是想說,不要上名小孩的當。那些光鮮的后來才是最重要的。如何讓孩子沒有缺失地成長,長大后成為真正幸福的人,那才是最重要的。
(余長生摘自《家庭百事通》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