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明代初期,江西督學李夢陽發現有個考生與他同名,便傳來該生,出一上聯讓他對:“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該生才思敏捷,脫口對曰:“魏無忌,長孫無忌,人無忌,我也無忌。”
魏無忌是戰國期間曾竊符救趙的“信陵君”,長孫無忌是初唐名相。此下聯別解“無忌”巧對“相如”,十分精彩。
二
相傳古時山西壽陽有個學者叫祁雋藻,幼時聰慧過人,排行老五。在他5歲那年的端午節,母親讓他給三哥送去5個粽子。自恃才學不凡的三嫂脫口吟出一上聯:“五月五日五弟送五粽,好香!好香!”
祁雋藻不假思索隨口答道:“三更三點三嫂伴三哥,好親!好親!”
三嫂聽罷,雖不免有點面紅耳赤,對五弟的才智卻暗暗稱奇。
三
清代才子紀曉嵐幼時就能出口成對。一次,他到四叔家玩,四叔要和他對對子,并當場指著四嬸的腳說:“三寸金蓮小。”
紀曉嵐機靈地對道:“一雙繡鞋輕。”
四嬸被叔侄倆逗樂了,說:“你們真有意思,這也可用來作對子嗎?”
四叔又說道:“人誰不有腳。”
紀曉嵐接口對道:“何必動無名。”
這一問一答,逗得四叔、四嬸哈哈大笑。
(珍妃摘自《思維與智慧·上半月》201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