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房沒有空調,租金便宜點,1.2萬盧比(約合人民幣1250元)一個月。”房東說出房價時,我著實嚇了一跳。這是一間只有門沒有窗的5平方米小屋,廁所還是公用的!如果不看外面的環境,還以為是貧民窟呢。
而這就是印度新德里最好地段之一,市政府附近房屋的租價。我的印度朋友古普塔家里正計劃買房子,所以他好奇地問房東這塊地多少錢。
“大約20億盧比吧(約合人民幣2億元)。拿來出租的這一幢樓其實是專門給仆人住的,現在仆人少了,多出的房間就拿來出租。”房東語出驚人。不過放眼望去,確實拿來出租的這一幢是最差的,停車場的另一邊還有兩幢非常豪華的房子,那才是房東自己住的地方。
這一塊看起來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地是房東的曾祖父留下來的。像這么大的地,其曾祖父總共有12塊,分給后代20戶人家,也就是說,每戶人家所分的地產都超過1億元人民幣。
“那您現在做什么工作呢?”我好奇地問。“之前在銀行當職員。現在不做了,就專門管理這一幢出租的房子。”房東輕松地說。
這就是印度房地產的特色之一。這個國家幾乎沒有發生過革命,地產還是永久性的,就連曾曾祖父的地產都有可能繼承至今,所以好地段的地相當昂貴,出售者寥寥。
新德里印度中央政府所在地附近有一個叫路特園的地方,被稱作地產中的勞力士,年初就有一幢小平房破到幾乎無法住人,被以1.8億元人民幣的高價拍出。而且印度人的交易習慣是,在正式金額外,私下再付一大筆現金,第一是為了避稅,第二是印度富人手握大量黑錢。
新德里地產除了世代傳承外,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公寓房少,基本都是單棟不超過四層的小樓房。在這個人口超過2000萬的城市,政府卻規定普通住宅樓不能超過四層。隨著大量外來人口的涌入和中產階級的興起,整個新德里的房地產供給不足,一直處于井噴的狀態,直到今年才稍微剎車。
古普塔家的收入在新德里屬于中上水平,他父親2000年時在新德里的中檔地帶羅希尼區買了人家一幢房子中的一層,有100平方米,只花了180萬盧比,按當時的匯率約為30萬元人民幣。如今這套房子升值至2000萬盧比以上,上漲了11倍以上。
當然,如今古普塔家的生意也從十幾年前的百萬盧比級別升級到上億盧比級別了,父親開始為家里兩個孩子的婚事而躊躇。今年新德里的房價出現少有的頹勢,古普塔家不愿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在另外一個和羅希尼差不多的地方,古普塔指著一幢房子對我說:“你看,這塊地有200平方米左右,地價約1億盧比(每平方米50萬盧比),而這幢三層樓高的房子造價約1000萬盧比,加起來就1.1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150萬元),我家的購買目標大約是這幢樓的一半。”
新德里不建高層公寓,地皮使用率低,這可能是導致買不起房的城市人口大量往貧民窟扎堆和睡馬路的原因之一。如果開車在新德里兜圈,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這里不是一個世界,而是兩個世界或三個。有時候路過的是帶有公園的安靜小區,但剛一開出小區卻是混亂不堪的“城中村”,或者更加不可思議的貧民窟。
高檔小區的價格、房租固然高得驚人,新德里的“城中村”租金也不是省油的燈。這些城中村主要是受到小區規劃無序、樓房“相互握手”的影響,其實都是旺區,租住的主要是學生和打工族,租金與中國北上廣的普遍小區房相差無幾。更要命的是,由于印度人公共意識的薄弱、城市管理的失序,這些租金高昂的“城中村”夏日里蒼蠅滿天飛,并伴隨著陣陣牛屎味。有個“城中村”里的小房子住,這在新德里至少算是中產階級,其中還有不少億萬富翁至今住在貧民窟里甚至無家可歸呢。
(周繼紅摘自《第一財經日報》2013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