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格達蓮娜·阿巴康諾維奇《紅色阿巴康》就像一只巨大的“紅鳥”懸掛在展廳中央。
Abakan Red by Magdalena Abakanowicz soars like a huge bird in the exhibition.
金秋時節,在浙江美術館和中國絲綢博物館現代的展示空間中,來自16個國家45位藝術家的186件作品在這里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展出。這些匯聚世界各國藝術家富于創意的作品,展現了國際纖維藝術創作前沿方向,從多重視角對“纖維”這一古老久遠又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藝術品進行解讀和梳理。這有助于推動杭州成為重要的國際當代纖維藝術中心,也為杭州豐富群眾文化藝術生活、打造全國文化創意中心、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注入了新的動力和內涵。
從裹身御寒的織物到文化交流的媒介
織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造物。人類用之裹身御寒,用之裝飾居所,用之圖騰祭祀,在悠遠的生存相伴中,構建人性的胞衣,形成人類生活的成分??椢锏木幙棌囊环N傳統的手工藝上升到藝術門類走過了漫長的歷程,它一方面傳承織物的屬性與技法,另一方面又開拓著新的文化空間。
現代纖維藝術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藝術。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瑞士洛桑壁掛雙年展成為現代纖維藝術發展的重要舞臺。如今纖維藝術已從墻上走入空間,從小型織物發展為大型塑造,從傳統紡織材料拓展為所有可以利用的現成軟材料。纖維藝術在當代藝術中的表現遠遠超出了傳統的眼光,它已不再只是傳統的手工技藝的編織連結,也不只是纖維性材料的造型與拓展,在它無涯的開拓之中,始終維系著人們對今日文化及生活狀態的新思考。
首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正是出于這樣的思考,以“纖維,作為一種眼光”為主題,邀約全球的纖維藝術家聚集杭城,以多彩的創造,彰顯“纖維”在今日生活中的多重意義,呼喚全社會尤其是絲綢之路的家園對偉大的纖維文化的重視。
纖維,作為一種交流的眼光,不僅指向不同的文化交流,而且指向不同時代的交流。它連接著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文化時空。
藝術進入20世紀后,其最大特點就是全球化。展覽中,林林總總的作品就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纖維藝術,作為兼具文化獨特性和文化交互性的藝術,激活了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自覺,從而開拓出一種更為寬廣的文化意境。
洛桑時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瑪格達蓮娜 ·阿巴康諾維奇的《紅色阿巴康》和《橙色阿巴康》是兩種顏色強烈、極具視覺沖擊力的作品,前者就像一只巨大的“紅鳥”懸掛在展廳中央,讓觀眾為之震撼。在很多纖維藝術形式的創作中,我們能感受到地緣文化的豐富性、差異性及新時代身份認同的包容和建構,也能感受到文化之間的交鋒、交融、創新。
今天,藝術家們用纖維語言所表現和探討的,不僅僅是對文化史和自然傳統形態的呼喚,更是對未來生活追求、和諧共處的叩問與追尋,促使我們重拾一種日漸式微的天人合一的生存意義。
從古老藝術的神壇到現實生活的感受
本屆三年展由“經緯四方”、“手與心應”、“反者之動”、“網絡天下”四部分內容組成。
“經緯四方”的第一部分展出中國古代的緙毛與緙絲織物。中國的緙絲織物藝術曾在南宋時期呈現了其鼎盛與輝煌的藝術品質,可以認為是中國古代編織藝術的瑰寶。第二部分展出六位藝術家的數碼編織藝術作品。兩個部分在跨越時空的兩端,進行著隔空對話。
“手與心應”借莊子“庖丁解牛”的故事來講述技藝在藝術中的活化與提升,提倡“指與物化”、“技近乎道”的東方美學思想。在當代纖維藝術中同樣不乏堅守技藝的得心應手之作。這些作品深掘編織的內涵,將技藝融為天人相合的詩意之作。
“反者之動”闡述了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力量,這其中暗示了正面扶助與逆向批判都是推動歷史進程的革新動力。這部分呈現的是具有當代批判精神的纖維藝術作品,它們對歷史建構和身份考察,對全球化和城市化弊端,對現代消費現象進行深層的反思。另一方面,“反”者又為返回之返,返回事物的本源,汰去歷史的粉塵,追溯事物的根本。
“網絡天下”則指向藝術家們正進行著具有實驗性的新纖維藝術創作。他們將視覺、聲音、時間、空間、生物、感應、光與環境、數字信息之中的纖維形態抽離出來,以前所未有的生動姿態融匯在創作中。作品既是生動而富于銳意的展示,又是對纖維藝術跨媒體、跨文化未來的熱切期盼。
本屆三年展的參展藝術家除了在當代藝術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藝術家,如克里斯多( Christo)、約瑟夫 ·博伊斯( Joseph Beuys),還有現代纖維藝術領域中的代表性人物,如讓 ·呂爾薩( Jean Lurcat)、瑪格達蓮娜 ·阿巴康諾維奇( Magdalena Abakanowicz)、雅科達 ·布依奇( Jagoda Buic),以及今天的纖維藝術領域的中堅人物,如因卡 ·索尼巴爾( YinkaShonibare)、格里森 ·佩里( Grayson Perry)、尼克 ·凱夫( Nick Cave),更包括了一批年輕的藝術家,他們中有60后、70后,甚至80后。
展覽中最令人矚目的是那件韓國女藝術家金順任的作品《杭州2013 —空間》,在大網中,上千枚石子系著鵝毛漂浮在空中,銀白色的一片,亮麗極了。而這些石子都是作者在杭州收集的,這是一件在杭州完成的美麗的纖維藝術佳作。
這些新鮮的血液讓纖維藝術從古老的神壇上走下來,進入我們的生活,如果說上一輩的纖維藝術家們是在思索纖維藝術的形態與材料的可能性,今天纖維藝壇的中堅力量是在用纖維的語言反思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環境、全球化等敏感問題,那么年輕一代的纖維藝術家更多的是關注身邊的事物、周圍的人群,以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標示他們跨文化藝術感受。
從跨國藝術的展臺到城市文化的品牌
展覽中施惠、朱偉人曾入選第13屆瑞士洛桑壁掛雙年展的作品《壽》,在相隔27年后再次與觀眾見面。它是中國現代纖維藝術走向世界的零的突破,同時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第一次參加國際性的展覽。
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所依托的是浙江為紡織業與服裝業大省,杭州又作為“絲綢之府”這樣的背景。事實上,千百年來,“杭州絲綢”對精致、品質的追求,已經融入杭州的城市文化特性,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個文化品牌。
杭州是中國六大綢都之一和“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傳統纖維絲織歷史悠久,與纖維藝術有著不解之緣。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源遠流長的絲綢文化,述說著絲綢在東方的發展與變遷。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杭州先民就掌握了植桑、養蠶、制絲、織帛等技能。漢代,杭州絲綢已通過“絲綢之路”遠銷國外。唐代,杭州盛產的綾類享有“天下為冠”的盛譽,成為宮廷貢品。南宋時期,杭州被稱為“絲綢之府”,“機杼之聲,比戶相聞”、“都民女士,羅綺如云”。明、清兩代,杭州織造局成為中國三大織造局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后,杭州絲綢產業獲得了新的更快發展。1992年建成的中國絲綢博物館是第一座全國性的絲綢專業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絲綢博物館。這些歷史背景與文化底蘊為杭州的纖維藝術
布展工作正在緊張進行。
Workers make busy arrangements before the exhibition.
走向世界、進入世界纖維藝術的時尚前沿和產業高地打下了
厚實的基礎。
在傳承中創新是藝術永恒的主題。
如何以藝術的創新來引領產業的創意?如何將傳統的文化元素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能否依托中國、浙江、杭州、長三角地域產業資源與文化底蘊,致力于從新角度探索纖維藝術的當代性、文化意義和人文價值,能否成為世界范圍內當代纖維藝術的新坐標、當代藝術中的新浪潮,從而彰顯纖維藝術的“軟實力”?這些課題都將在展覽期間以及未來更多的時間里有待藝術家、觀眾、策展人、評論家、教育家、企業家、城市執法管理者等共同參與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杭州的當代藝術元素顯示出巨大的活力,文化藝術生態結構迅速與國際接軌。杭州舉辦“國際纖維藝術三年展”又一次將世界的目光聚焦到杭州,杭州也再次向世界展示其獨特的文化襟懷和藝術魅力。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將成為跨越國界的當代藝術的實驗舞臺,也將成為杭州城市生活和文化品質建設的藝術與思想的推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