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麥被稱為“童話王國”,安徒生及其童話風靡世界。范歲久和春卷的故事,被盛產童話的丹麥人看成一個童話。去年12月30日是范歲久先生百年誕辰。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范歲久人物傳記《春卷的童話》,這本書由丹麥哥本哈根教授迪特列夫 ·塔姆撰寫,書名就代表了丹麥人對范歲久的尊崇。
范老先生的人生確如童話般充滿了傳奇色彩。
“春卷大王”原來是古代文學家、美食家袁枚的后人
范歲久原名袁椿年,因為他母親的家族里沒有男性繼承人,于是父親袁仲符讓兒子改為外祖母家的范姓。細查家譜,范歲久還是我國清代杭州大詩人、美食家、《隨園食單》作者袁枚的嫡系傳人。袁枚是“錢塘名士”,他所著的《隨園食單》則是我國古代飲食烹飪方面的集大成者,被譽為“中國食經”。
作為袁枚的后人,1912年生于杭州的范歲久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有家傳基因,出國留學時,就對農業非常有興趣,喜歡研究那些跟我們生活特別貼近的東西。1935年他23歲時,遠渡重洋到了農業方面特別出色的丹麥留學,在丹麥農業大學專攻農科,獲得博士學位。誰也沒有想到,范歲久最終會留在丹麥,并為這個遙遠的國度帶去中國的飲食文化。
當然,他對農業的興趣跟幼時父親袁仲符的嚴厲教養也有關系。因為被視為家族最有可能成為接班人,父親除嚴格督促他學習外,有意讓他參與自己的
FRIENDSHIP友好往來
界”試銷,結果很受歡迎。
就在這一年,范歲久租借當地的一間地下室建立了大龍公司的前身“范氏工廠”,后來名滿歐美、中西結合的大龍春卷便在異國他鄉的丹麥誕生了。1963年,范歲久研制的第一臺春卷制皮兒機投入使用。為了降低成本,范歲久又研究開發了速凍春卷和可以長期保存的聽裝春卷,并建成了從原料加工到超市銷售成品的流水線,以后又進一步實現了電腦化掌控。先進的流水線每秒鐘生產1個春卷,每個春卷的重量100克,分毫不差。
他把企業定名為“大龍”,這表達了他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同。隨著事業的成功,他將大龍公司搬到了哥本哈根,進入了創業的興盛時期。之后,大龍公司的春卷進入歐美各國的市場。
大龍春卷外形與我國江南地區常見的春卷差不多,但個頭要大得多。現在當然有了更細小、精巧的多種多樣的春卷。春卷之所以能為西方人所接受,那是因為它的內餡是根據歐美人的口味制成,材料有蘑菇、竹筍、西式火腿絲、牛肉絲、卷心菜、豆芽菜、胡蘿卜、花菜,甚至果醬、冰淇淋及各式各樣的調料。
范歲久的“大龍”不斷騰升,在歐美各國都有分廠或分銷處,其花色之多超過任何一種洋快餐。一些生意。從少年時期起,范歲久就給父親幫工,把蠶卵從杭州的養殖工廠送到農戶家中,這些小農戶負責把蠶卵養成蛹。因此范歲久對農村非常熟悉。
龍的傳人創建大龍公司
從丹麥農業大學畢業后,他先是在丹麥的一個微生物實驗室工作。生活很穩定,還有了自己的房子。而當時中國正遭日本入侵,父母親要他不要急著回國。后來又進入內戰階段,他的回國計劃就這樣被一再拖后。他說:“在國外學習、獲取知識,就如同上戰場 —對拯救處
于危難之中的國家一樣重要。”
之前,他已經和在丹麥的中國同胞一起開中餐館。1960年,他投資的竹園餐廳推出的春卷引起了丹麥一個游樂園主的注意,希望能引進游樂園銷售。于是,范歲久開始試做各種風味的春卷,送到哥本哈根 “大世而最讓范歲久聲名遠播的當屬1986年在丹麥當地電視上的一則廣告。在這一分鐘的電視廣告里,范歲久講述了自己在中國的童年和有關春卷的故事,當他說到春卷吃起來“佳肴置腹”時,一條紅色的大龍騰飛而出,發出“大……龍……”的聲音。于是,“佳肴置腹”和“大龍”在一段時期內成了丹麥的流行語。成功的廣告效應為大龍公司帶來廣泛關注,訂單像雪花一樣飄來。
他愛小家,更愛祖國這個大家
中國人喜歡安徒生,范歲久也是如此。他很喜歡閱讀這位偉大的丹麥作家的作品。出于機緣巧合,他的大龍公司正好坐落在安徒生故鄉的海島上。
范歲久的戀愛婚姻也頗有傳奇色彩。他和妻子伊麗莎白組成了一段跨國姻緣。1943年,從師范學院畢業的伊麗莎白回家過圣誕節,順道探望她的哥哥,哥哥剛好認識范歲久,邀請范歲久一起徒步旅行,于是兩人相識。由相識到相交、相愛。1945年,兩人決定結婚。伊麗莎白的家人很喜歡這個有魅力的講著一口流利丹麥語的中國年輕人,但他們擔心范歲久很快就要回中國,也會把伊麗莎白帶走。范歲久去信征詢父親意見,開明的父親并不反對兒子娶丹麥媳婦,只要她是個謙恭賢淑的女孩。父親認為只有這樣的女子才能和諧地與中國文化共存。這位年輕的丹麥妻子受過良好教育,還有一份工作。兩人婚后不久就先后迎來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范歲久為長子取名本德,次子取名漢明,意思就是中國之光。
范歲久除了深愛妻子外,還對故國一往情深。在丹麥不能回國那段時間,他喜歡讀唐詩,看中國報刊,寫中國字。他曾任丹麥華僑聯誼會和丹中友協名譽會長。自1972年條件允許以后曾多次返回祖國大陸訪問。1986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榮毅仁訪問丹麥時,范歲久盛情款待。范歲久為促進丹中友好,發展中國食品工業做了不少的工作。1995年,范歲久與伊麗莎白、兒子、女兒和孫子、孫女全家人都去了杭州,給范歲久的父母祭掃墳墓。范歲久后來分別于1999年和2000年回國探訪,這是他最后兩次回中國。
1982年,他創立大龍基金會,向海內外需要援助的華人及社團組織提供幫助。2000年3月,范歲久向浙江大學捐贈160萬丹麥克朗,以支持該校的生物醫學國家實驗室工作。
丹麥成了范歲久的第二故鄉,1995年是范歲久在丹麥的第60個年頭,這些年來范歲久一直支持著丹中協會的工作。人們這樣描述范歲久:他酷愛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寫一手顏體書法,對唐詩宋詞背誦如流。他喜愛讀書,知識廣博,臥室的書架上擺滿了中國的史書和名人傳記。每讀到一部好書,便愛不釋手閱至深夜。
融合東西方文化是他成功秘笈
范歲久之所以能夠在異國的“食林”雄霸天下,雖然他自己沒總結過原因,但他的員工認為東方人的傳統文化比如信任、包容和諧、責任感等是他成功的一大原因。據員工回憶,大龍一般不辭退好員工。要是一個能干的員工離開企業另謀高就,范歲久會感到非常遺憾,把這看成是信任關系的斷裂。范歲久認識而且記得廠里所有的員工,甚至常常想起這些人的子女。范歲久很關心那些處于弱勢的員工,比如收發室的女工某天有太多郵包要投遞,他便會施以援手,派人幫忙貼郵票,幫忙開車去郵局送包裹,他將這些事視為理所當然。所以,大龍的艱難時期,員工們也沒有一個離開,平時以不曠工、勤快干活來回報他。而守信的他,使得客戶和供應商也向他展示了忠誠。很多時候,企業缺的是上下一條心,共同渡過難關,真正像一家人。在這點上,范歲久融合東西方的智慧,成功地做到了。
他從大學時代開始走進丹麥社會,生產春卷是他步入創業成功之路的開端,而成立丹麥知名企業的大龍公司則是他事業的頂峰。
范歲久先生是第一個到丹麥留學、第一位以優異成績畢業于丹麥高等學府的中國學生,也是第一位在丹麥成功創業的華人。他是一個具有杭州平民特色、既高尚又平凡的楷模。他身在丹麥,根在杭州,心在杭州,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愛得非常深沉。范歲久創立的大龍基金會擁有大龍食品公司的多數股份,基金會為在丹麥留學的中國人提供資助,并支持丹中文化交流。多年來,該基金會為數百名中國青年提供了在丹麥學習的機會。基金會原名“大龍基金會”,自范歲久去世之后,更名為“范歲久基金會”(S.C.Va n基金會),以紀念這位創立者。
2003年2月14日,經歷了90個春秋的范歲久先生與世長辭,但他的童話故事還在丹麥和中國繼續流傳。陳列在丹麥華人總會的范歲久先生銅像,面帶長者的慈善笑容,繼續迎接著每一位來到這里的華僑、華人和各國朋友。范老先生的笑容連同他為中丹文化交流、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所創建的業績,永遠留在了龍的中國與安徒生的丹麥的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