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見秋措,如聞蓮花。
進入瑞葩公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秋措寫給自己的一句話:“手工是一種生活態度”,寂靜而堅定。她一身純白棉織長裙,一條簡單的姜黃色圍巾,平底涼鞋,走路輕盈,說話緩慢,淡淡的微笑不露聲色。看著她靜靜地沏茶、放音樂,很難將她與我腦海中存有的“女強人”形象畫上等號:瑞葩“東方皮雕藝術”的創始人、設計師;最早在中國大陸研究皮雕藝術,并第一次將東方傳統繪畫藝術、唐卡藝術與西方皮雕技法完美地融合的女子。
“我這個人比較笨,不太會說話,你問什么我就說什么吧。”照秋措自己說,她就是個一根筋到底的人,除了藝術專業上的東西,其他的好像都不太靈,就連美麗女人用來打扮的必需品“高跟鞋和露背裝也不怎么會穿”。
而這個“笨姑娘”,卻在皮雕藝術的道路上,從零起點摸爬滾打,逐漸成長為如今的佼佼者。
“經常縫包縫到最后多了幾個眼兒”
自學皮雕之路
無意中看到臺灣的一檔節目,老師教孩子們怎么用皮革材料DIY雕花樣,這是秋措第一次知道了皮雕的存在,心里的某個地方被觸碰,忽地醒了。
那時的大陸地區,知道皮雕的人還寥寥無幾,而在臺灣,皮雕技術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其實當時只是喜歡,并沒想過作為事業。”考慮到去臺灣學習不太現實,她選擇了自學——這是個很有勇氣的決定,當時根本沒有人可以給予指導,自學過程的艱難只有秋措心中自知。
對于孤獨,秋措并不陌生。
10歲之前,秋措的童年在江西婺源度過,粉墻黛瓦,小橋流水的江南鄉村裝飾了她的童話夢想,她最喜歡的事情就是一個人去山里聞泥土的香氣和竹林的味道,或者在墻上、青石板地上涂涂畫畫。
“我小時候膽小,大家好像都覺得我笨,長得丑,沒有人會關注我的存在。但我似乎天生就能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得其樂。”10歲后,秋措離開了故鄉的淳樸和美好,隨家人轉輾到河南,一個她到今天都覺得陌生的地方。成長的經歷與記憶,給予了秋措隱忍和堅定的性格,“也許我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但我總是知道我能夠做些什么。”
在沒有專業指導和相關書籍參考的情況下,從一竅不通、大海撈針地找材料,到琢磨著利用自己工藝美術專業的基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艱苦手工,她的第一批略顯粗獷的皮雕包雛形在這段微帶寂寞的光陰中誕生了。
“心懷感恩堅持夢想”
探尋屬于自己的皮雕藝術風格
如何定位自己的皮雕風格,秋措一開始并不清晰,“先是臨摹西方的‘唐草’圖案,后來我又慢慢把自己喜歡的蓮花圖案和傳統的繪畫元素加入到皮雕里”。
從簡單的圖案到彩繪的畫幅,從模仿到創新,她的皮雕作品除了各種類型的包,也慢慢有了更多的延伸:家具配飾、藝術裝飾造畫……而此時秋措的內心又有了新的想法:將西方的雕刻工藝和東方的唐卡藝術相結合。“我是個佛教弟子,尤其癡迷于藏傳佛教的唐卡藝術,色彩豐富、畫工細膩不說,繪畫過程中的儀式和專注的精神就足以打動我。如果能讓這種精神與皮雕藝術結合,既可以讓皮雕藝術得到創新和發展,又能讓大家看到就心生歡喜,是一件很美好很有功德的事情。”
于是,唐卡皮雕畫逐漸成為秋措作品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支。她沒有料到的是,這些極具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紋飾、繪畫和神秘的藏傳佛教元素給瑞葩皮雕作品賦予了新的意義:東方皮雕藝術。
“如果你心中有夢,并且始終去追求它,心懷感恩,堅持著就會看到希望。”此時的秋措內心淡定,快樂自如。
“愿意過淡淡而寂靜的生活”
手工業者的堅持
全手工制作的皮雕藝術,注定了瑞葩“東方皮雕藝術”走的是一條高端而小眾的道路。
所有的作品,從佛像系列造畫到原創藝術手袋、家具配飾……都由專業人士手工打造,整體作品設計、逐層雕刻,再到彩繪著色、封色、防水防污處理,所有的情感和時間都在此錘煉、沉淀。
秋措一直以來都堅持純手工制作每一件作品:“我不愿意用機械代替手工,因為情感不一樣,品質不一樣。”在她眼里,手工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態度,讓自我耐得住寂寞,平平靜靜,讓心靈沉淀,純純凈凈。
12月,秋措將要赴新加坡參加三年一屆的舍利子大會,呈現東方皮雕藝術唐卡。而接下來的事務更為繁忙:她準備策劃、打造整體佛堂,把裝修裝飾與供奉結合,開始新的創新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