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新媒體背景,結合當代大學生接觸新媒體的相關問卷調查,采用個案訪談法,從轉變觀念、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優化校園新媒體信息傳播環境等不同角度展開分析,并深入探討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該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1-0149-02
“新媒體”指的是一切與傳統的、舊的媒體相異的媒體,或者以一種全新的物質形態和時空觀念,重新組合起來的媒體,就是新媒體[1]。《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2)》指出,新媒體已經成為人類有史以來發展最快、影響深廣的最強勢媒體。目前,以互聯網和手機通訊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應用已非常廣泛。大學生作為社會上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特殊群體,無疑成為新媒體環境下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族。
一、大學生接觸新媒體的現狀
據武漢大學和陜西省晉城職業技術學院所做的“新媒體對大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影響”的問卷調查顯示,QQ、搜索引擎、新聞資訊網、手機等新媒體成為大學生最常接觸的媒體形式。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62%的信息來自新媒體。新媒體已得到了大學生群體的普遍認可和廣泛使用,并且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
由宏觀轉向微觀,我們將大學生接觸新媒體的鏡頭拉近,當代大學生個體使用新媒體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結合多年擔任輔導員的工作經驗和訪談技巧,筆者對個別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
王博(化名),男,臨床醫學專業大一學生。作為典型“90后”,王博入校時就帶來了筆記本電腦、手機、MP5等電子產品。說起新媒體對自己的影響,王博侃侃而談:課余時間,喜歡織“圍脖,是個“微博控”;熱衷網上交往方式,經常玩人人網;盡管父親遠在南非進行醫療援助,QQ視頻聊天架起了父子間的親情橋梁等。可以說,新媒體使得自己的生活豐富程度和方便程度大大提高,但是王博感覺疏遠了班級和同學。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經常使用互聯網查閱資料,補充知識,對自己專業學習有很大幫助,但是對搜索引擎產生了依賴,不像之前那樣獨立思考和鉆研了。較為信任新浪、搜狐等專業性的門戶網站和人民網等官方網站,但對于互聯網上的一些活動,比如網上言語謾罵或攻擊行為、虛假信息、惡搞新聞或圖片等,多是“看熱鬧”;有時也會受到不良短信和欺詐信息的影響,自己的舍友因相信了網絡上的電腦中獎信息而被詐騙了6000元錢;經常沉浸在互聯網的虛擬空間中,感覺精神上有時比較空虛…
從問卷調查和學生訪談可以看出,新媒體對當代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搜索引擎、社交網站、微博、QQ、手機飛信等這些新媒體技術已讓當代大學生寸步不離。新媒體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早已不再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種環境。那么,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又當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1.有效創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著作和實踐素材,都可以便捷地通過網絡、飛信、微博等進行廣泛傳播。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收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動態信息,快捷、準確地傳播健康、科學的思想政治信息,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輿論氛圍。
2.創設了師生交流、探討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新媒體的開放性、互動性及不受時空限制等優勢,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設了一個極具平等、微距、即時的教育環境。它既可以結合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教育,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與接受形成協同互動的學習模式,使得師生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平等、民主、方便迅捷地展開交流與討論。
3.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新媒體技術創設了一種輕松愉悅、聲情融匯的教育情境,使教育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可最大限度地調動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參與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掌握最新和最全面的信息,了解各門學科的理論前沿,有利于及時、全面、準確地獲悉受教育者的心理動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1.對思想政治教育“把關人”地位的侵蝕。傳播學中的“把關人理論”認為,信息傳播總是沿著含有某些“關卡”的渠道流動。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處于優勢地位,擔負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把關人”的職責,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計劃性、層次性、目的性和系統性進行全局掌控。而新媒體不僅使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威信和信息優勢,而且能夠掌握更多的技能、具有更高學識,教育者不得不打破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和固有思維,以開放的方式接受更大信息量的挑戰。如果不能與時俱進,“把關人”在思政教育過程中的優勢地位就有可能下降。
2.對大學生認知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影響。在新媒體平臺上,大學生極容易隨著新媒體呈現出的簡便、快捷的傾向思維,而缺乏獨立思考;使學生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的網絡游戲、快餐小說,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色情、暴力、反動等不良信息等等,都不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也容易導致大學生政治立場、價值觀念、人生態度、行為方式發生偏頗,嚴重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等。
3.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沖擊。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設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巨大沖擊,一方面,傳統教育意義上的思想道德理念、文化觀念和生活行為方式受到質疑;另一方面,放大了事物的善惡傾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在于引導和教育,對于積極、美好的方面我們應當積極倡導,但對于消極甚至反動的方面,無疑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
四、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策分析
1.提升認識、掌握技能,搭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平臺。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接觸度高的新媒體,比如網絡、手機等,建立專門的網絡交流平臺和手機交流平臺,發揮新媒體優勢,例如進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的網絡教程,建立班級QQ群和飛信群等豐富的教育形式,積極建立校園思想政治教育論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新媒體素養,自覺加強新媒體的學習和應用,可以通過新媒體搭建的信息溝通渠道,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并使用網絡語言和網絡思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耐心細致的正面教育和引導,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媒介素養教育是指導大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2]。“在數字技術時代,對新媒體的認識和態度,對新媒體的選擇與接觸以及對新媒體傳播內容的甄別與判斷,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3]”。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高度關注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從物質保障、制度建設、人力資源等配套方面加大投入。通過開設媒介素養選修課程、開發大學生參與媒介實踐活動的平臺、組織學生參與校報的采編、到校園網、校廣播站進行實踐鍛煉等措施,增強大學生對于信息的分辨、甄別能力,加強其對新媒體傳播內容的“過濾”,有效高校學生的增強信息處理能力。
其次,密切關注新媒體的發展動向和學生媒介接觸狀況,并給予引導。當前,大學生思維活躍,富于想象力和創造力,對媒介發展中的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興趣,但對如何甄別良莠不齊的新媒體資訊,如何對紛繁復雜的媒介現象進行成熟、理性的認知判斷,還需要給予主動、有效而又及時的引導,最終使得大學生能夠自覺進行辨別信息,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良好效果。
最后,培養“意見領袖”,搶占輿論制高點。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研究發現,大量的信息經某些活躍分子中轉或過濾,形成價值判斷,再傳遞給大眾。這些活躍分子就是傳播學意義上的“意見領袖”。高校可以在多個領域培養一批“意見領袖”,在背后“發力”,以“潤物細無聲”的態勢引領其他廣大學生,以梯度的形式促成了“頭雁領飛、群雁相隨”的雁陣效應,最終取得新媒體平臺上話語的主動權。
3.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優化校園新媒體信息傳播環境。
一是重視校園新媒體平臺建設。校園新媒體應與時俱進,及時實現產品和技術的更新換代。2008年11月9日,國內首家高校共青團手機報——河大青年(手機版)在河南大學誕生。河大青年(手機版)依托手機媒介,采用無線多媒體傳播技術,將理論學習、校園文化活動、團組織建設以及院系的團學活動等相關信息和圖片摘編,每周一期向全校師生發送。河大青年(手機版)成為適應時代新趨勢、運用當代新媒體,構建校園新陣地的一次全新嘗試和有益探索。
二是豐富新媒體的內容建設,落實“三貼近”。在制作校園新媒體素材時,既要充分利數字化、多媒體和網絡化等最新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現手法加以創新,也要注重校園新媒體的個性化發展,與時俱進,以便更好地滿足大學生“知情權”的要求,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
三是加強校園新媒體效果的分析和測評,使校園新媒體與大學生心理和情感的和諧一致[4]。實施中,就涉及新媒體影響大學生的各個層面的因素進行具體分析,并對每個校園新媒體的視角及立場進行及時的跟蹤研究,進而形成全面、及時、客觀而又科學完善的校園新媒體監測系統,使校園新媒體不但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求新心理乃至情感需求,而且能有效地向廣大學生傳遞有用信息,最終實現對高校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價值取向及理想追求的積極引導。
參考文獻:
[1]王健榮.新媒體藝術與教學縱橫談[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2).
[2]劉頔.新媒體對“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J].想政治研究,2010(1).
[3]徐振祥.新媒體素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11).
[4]錢文彬.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及對策[J].新聞界,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