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作為大眾傳播的一項重要的社會功能,環境監測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體現愈加明顯。環境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地球上的每個人,而大眾媒體的每一次發問都代表著公眾利益。因此,環境問題中大眾傳媒的力量值得重視與考究。本文通過結合具體的實例與案例,探討大眾傳媒與環境問題的關聯。試圖理清大眾傳媒在環境問題發生時、環境問題發生后,通過傳播,給環境問題本身帶來的影響。論證大眾傳媒在環境事故和環境問題解決中的角色定位與作用。
關鍵詞:大眾傳媒;環境問題;角色;功能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0-0148-03
一、大眾傳媒的功能解讀
(一)大眾傳媒的界定
大眾媒體,又稱大眾傳媒,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中具有大量受眾(大眾傳播)的一類傳播媒體,它同時具備第三產業、知識產業和信息產業的共同特征。其包括20世紀上半葉的無線電廣播、報紙和雜志等傳統媒體,到目前以互聯網和計算機為基礎的網絡媒體[1]。
從大眾傳媒的概念可以看出,大眾媒體的一大特性便是龐大的受眾群。因為受眾數量眾多,大眾傳媒勢必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傳播力。作為擁有大量受眾的一類傳播媒體,大眾傳媒要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因為大眾媒體的報道構建與導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必然會影響受眾的思想與行動。這時,如果受眾是普通觀眾,大眾傳媒的報道便會影響一個人。如果報道影響到政府及有關部單位甚至是國家,便會在更廣的范圍和更深的程度上引起改變。
(二)大眾傳媒的功能
大眾傳媒的功能分為四個部分,即為獲取與傳遞信息,文化傳承功能,輿論監督功能和娛樂休閑功能[2]。
具體到環境新聞的報道,大眾要求具有“橋梁”和“紐帶”作用的新聞媒體承擔起環境保護上傳下達的職責。大眾傳媒的獲取與傳遞信息和輿論監督功能更能促進環境問題的解決,加速環境保護的進程。當環境問題發生,大眾媒體將新聞事實傳達給受眾,使受眾獲知事實。因為媒體的雙向互動性,媒體可以通過讀者來信等形式獲知公眾對于環境問題的看法以及接到公眾對于環境問題的線索爆料。大眾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對于揭露環境問題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三)資源環境中的大眾傳媒
環境新聞,就是環境的內容與新聞的形式的結合,或是以新聞的形式反映變動著的環境事實[3]?!痹诃h境新聞學的業界達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即:環境新聞學的定義堅持了環境報道必須通過大眾傳媒[4]。
中國的綠色新聞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大體經過了吶喊、理性主義、融入全球化三個階段。在近30年的時間里,綠色問題升格為社會主流話題,環境報道日益對社會產生實質性影響[5]。
環境新聞的主流化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其中有公眾對于環境情況的知情權的需要。公眾對于環境問題的關注和自身生活環境的重視,環境新聞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發展歷史階段的客觀因素和人為對于環境破壞的主觀因素的雙重作用導致人類生存環境面臨眾多危機,環境問題發生頻率和種類都呈現增長趨勢。因此環境新聞的報道具有重要性。
二、大眾傳媒在環境問題中的角色體現
(一)太湖藍藻暴發水危機
事件太湖無錫流域發生大面積的藍藻暴發,無錫陷入了水荒。
2007-05-29太湖無錫流域突然發生了大面積的藍藻暴發,供給全市市民飲用水水源也迅速被藍藻污染。
2007-06-3新華網發表《太湖“藍藻之禍”追蹤 “就水論水”治不好太湖》
2007-06-12《中國青年報》刊登文章:《太湖藍藻事件:無錫嚴處五名“水危機”責任人》
2007-06-21《人民日報》刊登文章:《太湖局部水域再現藍藻聚集 無錫掀“環保風暴”》
2007-07-1江蘇省全面施行新的排污費征收標準,成為全國首個調高排污費的試點省份。
在太湖藍藻危機的環境事件中,大眾傳媒利用追蹤報道和新聞及時發布,將環境問題公之于眾,用鏡頭和文字報道,體現了信息公開與告知的功能。
在《水世界》的太湖藍藻事件專題網頁上,可以統計到:自6月5日到7月25日,國內的各級媒體對于環境事件的報道達到104條。通過《“一污俱污”的藍藻危機 太湖之病為何久治不愈?》、《斥資80多億十年艱苦治理 太湖水質未達預期目標》、《太湖水荒是天災還是人禍》等報道,利用新聞評論、深度調查等新聞形式,行使媒體職能,揭露藍藻事件爆發的原因。
在此次環境事件中,全國各大主流媒體對于事件的報道如人民網專題《江蘇太湖藍藻爆發 污染水質》、新華網專題《新華縱橫:太湖藍藻事件追蹤》等專題報道使公眾得以第一時間知曉事件發生態勢。
(二)南京碉堡建筑拆除事件
事件南京市民通過媒體力量,促使政府將碉堡形建筑拆除。
2001-9市民發現在紫金山突然修建了一個碉堡形建筑,嚴重破壞自然景觀。
隨即20多位市民給《南京晨報》打熱線電話反映。南京的幾家報紙以及省市電視臺紛紛報道。
隨后10余天僅《南京晨報》,接到了4000多名讀者的電話、200多封讀者來信,40多個讀者趕到報社參與討論。
事后1~3個月東南大學兩位教師將南京市規劃局告上法庭,數千名市民通過媒體對兩位教師的行為表示了支持。
3個月后最終江蘇省和南京市順應民意,炸掉了這個投資千萬元的觀景臺。
此事件中,大眾媒體在政府與公眾之間“橋梁”作用充分體現。普通民眾通過對于自身生活環境的觀察,發現了“一個碉堡形建筑”,于是公眾的自身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向報社、電視臺反映,將想法與意見反映到報社電視臺等大眾媒體。大眾媒體通過事件核實,真實地報道事件。
教授將南京市規劃局狀告到法庭時,“數千名市民通過媒體對兩位教師的行為表示了支持?!惫娕c媒體互動,反映了心聲,最終民意得以實現。大眾媒體作為一個代表公眾利益的平臺,通過新聞報道促成了環境問題的解決。
(三)環保風暴專題
事件2005年——2007年,3年間國家環??偩滞ㄟ^新聞發布會,在全國開展環保風暴活動。
2005-01-18國家環??偩滞ㄟ^新聞發布會,掀起了全國環保風暴。
2005年《中國網》開設《2005環保風暴》專題網頁,從行動、反應、起因三方面解讀活動。
2006年《人民網》開設《2006環??偩衷傧骗h保風暴》專題網頁,從環保局動態、企業動態等板塊更新并曝光名單。
2007年《中國水網》專題網頁:《環保風暴再次發威》,從環保大事記、環評等板塊更新信息。
2005年1月18日,環??偩中纪=ń鹕辰宥伤娬镜?3個省市的30個違法開工項目,并表示要嚴肅環保法律法規,嚴格環境準入,徹底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無序建設,決不允許出現象鐵本那樣的違法建設項目[6]。第一次環保風暴發威,通過新聞發布會,媒體第一時間將國家環保風暴的政策告訴給公眾,實現了政策解讀的功能。
同時,2006年2月和2007年1月國家環保總局分別對嚴重違反環評的企業進行了制裁。三年的環保風暴都是通過環保會議,政府的環保部門向媒體公布相關數據開啟的。
利用媒體平臺,政府向公眾公布環保工作狀態,公眾也通過在媒體網頁留言和點擊新聞等方式,與政府實現互動。
(四)遼寧斑海豹危機之戰
這場斑海豹危機之戰被認為是一場“百團大戰”,一些不同省市以往從來沒有過交集的環保組織通過網絡平臺集結,為拯救斑海豹團結到一起。事件中,民間的環保組織利用網絡、微博等新興媒體,貢獻了一個極好的合作案例。
事件3個月,“盤錦市保護斑海豹志愿者協會”通過網絡匯集了全國環保組織的力量,將計劃建在斑海豹棲息地上的濱海公路遠離,保住了斑海豹家園。
2011-03-18田繼光看到道路工程的環評公告,發現這條公路穿過斑海豹的棲息繁衍地。
隨即田寫信給建筑公司和盤錦市政府,沒有得到回應。
2011-03田在網絡上發表了一篇《遼寧SOS》的微博,引發一萬多名網友的支持。
2011-06通過網絡集結,全國的環保組織聯合,與遼寧盤錦市政府三度協商,斑海豹家園被保住了。
在自媒體時代,“人人手中都有麥克風”。 田繼光正是利用了微博等等新型大眾媒體的優勢,用“傳聲筒”將自己的聲音放大,并在媒體上與“不曾謀面” 的志同道合環保組織留言、互動、聯合,保護了斑海豹。
(五)云南鉻污染事件
事件云南媒體揭露鉻污染情況報道,引起網絡上萬次回帖。新華社記者實地調查,引發全國媒體集中報道。事件得到政府回應,污染物得到處理。
2011-08-12《云南信息報》接到村民爆料,記者前往調查,發表《5000噸劇毒鉻渣來了,羊死了,豬死了,水也不能喝了》新聞,報道陸良縣某化工廠劇毒工業廢料鉻渣超標污染事件。
2011-08-18新華社記者調查鉻渣致污疑團,鉻渣堆在江邊堆至少已10年以上,8年有11名村民因癌死亡。
2011-09-04曲靖市政府就南盤江鉻污染事件舉行了新聞發布會,稱2012年底前完成鉻渣無害處理。
2011-098名責任人被處理,承認鉻渣污染監管不到位 稱瞞報并非主觀故意。14萬噸鉻渣明年底完成處理。
云南的鎘污染事件是典型的大眾媒體在環境新聞中行使監督職能的體現。事件發生后,媒體通過建立專題網頁的形式,如雅虎網《云南曲靖鉻渣污染事件》、網易《云南曲靖鉻渣污染事件》實現案件全方位立體式報道,追蹤事件后期解決發展動態,并對事件作出時間和空間上的對比。利用新聞評論的形式,對案件的輿論導向進行引導。
三、大眾傳媒在環境問題解決中的作用
(一)用鏡頭報道監督,揭露現象與問題
在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環保事業是從“曝光”起步的?!捌毓狻笔禽浾摫O督的重要方式,也使環境新聞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7]。
媒體通過鏡頭,利用文字與圖片的形式,將環境問題“暴露”在每個公民的面前。大眾媒體的監督功能體現在環境問題的發生之時和環境問題發生之后的問題解決等方面。
(二)信息公開與傳達,告知環境問題動態
在環境事故發生后,公眾對信息的需求極為迫切。媒體對事故進行及時、準確和全面的信息披露成為環境報道的主要功能之一。
信息的公開與告知是大眾媒體在新聞事件發生時一項基本的作用。大眾傳播媒介向社會報道自然及社會環境所發生的種種變化,使受眾了解世界并規范自身的行為。
(三)政府環保政策、治理措施解讀
隨著國家政府相關部門對于環保的重視,環境保護部門逐漸改變對媒體信息“藏著”“捂著”的態度。相反,利用媒體的傳播功能,政府將信息第一時間通過新聞發布會等形式,將信息通過媒體傳達給公眾。
另一方面,媒體也通過主動自主性對于政府的環保政策等進行解讀,使公眾對于政府環境保護工作進行了解。例如,2005年以來,國家環保總局連續3年掀起“環評風暴”,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環評風暴”事件,據國家環??偩中趟静煌耆y計,各類媒體關于“環評風暴”的報道和評論,先后共發稿300多篇,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8]。
(四)溝通、分享平臺
媒體是信息溝通的橋梁。通過媒體,公眾可以發表對于環境問題的看法與建議。政府等相關部門也可以對于環境問題進行回應,與公眾意見進行互動。
大眾媒體的這一功能尤其在新型以網絡為主題的媒體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在網絡新聞平臺,網友可以通過評論及留言的方式對于新聞發出“自己的聲音”。正如電視新聞可以通過節目的收視率得知觀眾對于內容的關注度,網絡新聞也可以通過新聞的瀏覽量、點擊量及新聞排行來得知工會總對于環境事件的關注度。同時,微博等新媒體的出現,使得“轉發也變成一種態度”。
(五)對公眾環保參與的推動
“環保工作之所以越來越重要,從更深層次上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公眾的參與程度太低。”2006年綠色新聞人物頒獎大會上,時任國家環??偩指本珠L的潘岳就指出。同時,他還指出:“解決中國嚴峻環境問題的最終動力來自公眾?!?/p>
我國環境問題急劇發展,使得環境惡化引發的社會危機加深,促使一部分人在傳媒帶動之下開始參與環境治理?!赌戏街苣穼iT建立起《綠版》,發起“我為環保法提建議”問卷調查,征集公眾對于環保法的意見。
(六)輿論意見修復與引導,體現教育功能
當環境問題發生,公眾易受到偏頗意見的影響,從而出現極端的思想及言論行為,在事實未調查清楚的情況下,攻擊相關地區及部門,給社會秩序的維護帶來不良影響。公眾的情緒受媒體報道的影響很大,對受眾進行適時的輿論引導,能凝聚社會力量,穩定公眾情緒,進而共同戰勝危機。
同時,公眾以前普遍受功利主義影響,認為環境問題與自身無關。地方媒體通過報道地方的環境問題,對于當地的公民以警示作用,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公民切實實際參與到環保的行動需要傳媒的積極引導。越來越多的環境新聞報道不僅報道環境問題的事實,多采訪專家討論問題的原因及相應的保護措施,可以使公眾在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同時改變自身的行為,正確地保護環境。
(七)推動具體環境事故事件解決,機制建立
大眾媒體對于環境問題及環境事故的報道,最終目的之一是促成問題的解決。小到促成具體環境事件的解決,大到推動政府部門出臺相關領域政策,防治同主題環境問題的出現,為以后的問題解決提供方案。
通過大眾媒體的報道,政府對公共政策的制定、決策的執行更具公開性、民主性。例如,2005年3月,河北省立法支持新聞媒體監督環境污染行為,河北省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并通過[9]。
四、對現有情況的對策與思考
(一)大眾傳媒與民間環保組織、個人的結合
媒體不是民間環保組織“替天行道”角色的機械宣傳者,媒體本身應發揮主動性,通過開展環保專題討論會、專題等形式將公民與相關領域的專家聯合起來,為公眾解決現實中的環境問題困惑,宣揚環保知識與理念。
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環游科技、南京綠石等環保組織在民間就擁有強大的環保力量。媒體與民間環保組織及個人的有機結合,將更利于推動環保事業發展。
(二)加強媒體工作人員環保知識培養
任何環境問題都有利弊兩方面的解釋,一名出色的環境新聞記者應該具備過硬的知識,以應對不同領域的環境新聞。
目前我國新聞專業中的環境課程學習不足,因此導致學習新聞專業的同學走上崗位后的環境新聞報道也只能是“蜻蜓點水”,有報道的限制性。針對新聞媒體工作者環境保護專業知識的不足,應當開設相關課程,增強媒體工作者的環境保護意識。
當新聞發生,可以更全面、更專業地進行采訪,采訪問題的核心內容,給讀者呈現更加深刻、優秀的新聞報道。環保意識的培養也很重要,它有利于增強媒體工作者的新聞敏感度。隨著“走、轉、改”報道的提倡,更加要求記者深入事件發生地,了解事件。不要局限于專業化和表面現象的描述,要深入地追蹤調查,滿足公眾對環保信息的需求。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說:“新聞媒體是中國環保運動的真正推手。[10]”大眾媒體的公信力來自于媒體本身責任感的履行。環境新聞報道因其自身特點,使其成為體現媒體責任感的一個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大眾傳媒[EB/BD].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E5% A4%A7%E7%9C%BE%E5%AA%92%E9%AB%94
[2]大眾傳媒[EB/BD].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 275252.htm.
[3]程少華.環境新聞的發展歷程[J].新聞大學,2004(夏).
[4]王積龍,蔣曉麗.什么是環境新聞學[J].江淮論壇,2007(2).
[5]張威.綠色新聞與中國環境記者群之崛起[J].新聞記者,2007(5).
[6]人民網專題網站.告別環保風暴 推行環境經濟新政[EB/BD]. http://env.people.com.cn/GB/8220/116402/116403/ .
[7]劉友賓.關于新時期環境新聞的幾點思考[J].中國記者雜志,2007(4).
[8]環境保護部(國家環保總局)宣教司新聞媒體發稿統計資料
[9]楊守勇:河北立法支持新聞媒體監督環境污染行為[N].新華社, 2003-03-28.
[10]潘岳:推動環保事業,輿論監督功不可沒[N].中國青年報, 2007-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