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學研結合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顯著特征。依托支柱產業、面向大眾產業、構建產學研結合平臺,改革課程體系、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形成學校、社會、企業有效接軌的動力機制,是學院產學研結合道路的有益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產學研;教學改革;動力制度
從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往北,沿湘江東岸十里河濱,來到望城區銅官鎮至石諸湖一帶,透過一片被蔥綠環繞的田野就能見到被考古學家稱為千年前的世界工廠——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長沙銅官窯遺址。
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銅官有陶瓷生產企業38家,從業人員1.3萬人,銅官陶瓷燒制技藝傳承人約800人,擁有國家、省級工藝美術大師10余位;生產銅官陶瓷的企業已擁有各種生產機械560余臺(套),窯爐30余座,其中微電腦控制全自動高溫燒成輥道窯3座。以上企業生產的釉下多彩日用餐具出口美國、加拿大、日本、荷蘭、臺灣、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4億元,年出口逾千萬美元。經過不斷研究發展,這門古老的傳統工藝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隨著陶藝熱的逐步升溫,陶藝制品已獲得越來越多人的青睞,親手做陶藝成為人們工作學習之余放松精神釋放自我的休閑方式之一。中國陶藝正處于發展中,近幾年來各地陶吧的興起,逐漸讓人們了解了陶藝,陶藝正在走進家庭。同時有關的教育部門從素質教育出發,把陶藝列入了教學課程,這樣從小就可以受到藝術的熏陶,從中鍛煉了動手能力,非常好地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成果。
針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設計系產品設計、環藝、視覺傳達和園林專業的特點,如能把陶瓷藝術引入到課程體系中,可以增強學生的造型能力、實際動手能力。讓學生可以把設計圖立體化,做出實際的模型,從而指導實踐生產。另外如能在學院選修開設一門陶藝課程,可以增強學生的藝術造型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
藝術設計系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生在今年的招生中對生源要求做了調整,往年是以文化生招生,沒有繪畫基礎,今年生源不一樣,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生都參加了繪畫專業的考試,和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生生源是一樣的,所以,這些學生有一定的繪畫的基本功和藝術創新的能力。
我們學院在開設產品設計的課程中,沿用原有的課程,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就業市場的需要,如果能增加一些課程的設置,會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比如陶瓷藝術設計課程和陶瓷制作課程的設置。
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生應具備有一定的設計能力、審美能力和動手制作能力,即藝術設計與工程技術兩大基本能力。通過學習和實踐訓練如果掌握具備了工業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應用能力;藝術與設計、理論研究與實際操作等各方面的訓練和知識積累;有著扎實的基礎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就能在設計部門、教學、科研單位從事工業產品造型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和教學、科研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基礎理論學習重要,比如產品設計專業的學生學習的工業設計課程,系統介紹了應用造型設計原理和法則,其中怎樣處理各種產品的造型與色彩、形式與外觀、結構與功能、材料與結構、外形與工藝、人與產品、產品與環境及市場的關系的方法和工具。但通過學生親手制作陶瓷產品將學到的這些知識統一表現在產品的造型設計上的動手能力更重要,能快速提高學生專業自信,且學生畢業后會有挑戰更強個性和市場競爭力。
本次銅官窯考察,我們設想了一個適合于我們設計系基礎教研室的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具體如下。
產學研結合是現代大學教育的顯著特征,眾所周知,現代大學教育培養的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性人才。要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被社會、企業認可,就必須融入社會、緊貼企業,適時調整自己。因此,可以說,產學研結合是大學教育的核心與靈魂。多年來,就設計系基礎教研室而言,多年來也一直在探索新路子,本次銅官窯考察,在產學研結合方面進行一定的探索與實踐,初步摸索設想出了一些適合自身發展的新路子。
一、構筑產學研結合的大平臺——校企合作
林科大涉外學院坐落在丁字鎮,與歷史名窯——銅官窯僅8公里。距離短,離校近,交通方便,因此,與社會、與企業建立密切的聯系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之便。近兩年來,我們求真務實,確實想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抱著“創新務實、講究實效”的宗旨,在為企業服務、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一切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道路,創自己的特色。
1.依托支柱產業,把我系辦成一個培養產學研結合的設計基礎系
如今政府準備投資5個億重修打造銅官窯,相信在這里又會出現一個紅紅火火的熱鬧場面。爐火旺旺,交易火爆,川流不息。在這種經濟大發展的環境下,我們深切認識到教育必須依托支柱產業,根據地域經濟發展的特點來確定自己的辦學方向、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辦出自己的特色。經過充分調研,我們發覺銅官窯瓷器生產,特別需要有藝術設計背景的學生。于是,我們設想出了“為企業培養合格人選”的辦學定位,并圍繞這一定位,做好學生就業心態的調整;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計劃等方面需要進行改革;加大教學投入,增添先進實驗設備,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將校企合作向縱深推進,與銅官窯知名企業合作,成立“銅官窯瓷器研究所”,并在企業設立學院的實驗實訓基地。此外,我們根據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調整,將適時開設陶藝制作,雕塑等一系列適應地方經濟,尤其是支柱產業發展需要的課程。
2.面向大眾企業,把我系辦成銅官窯的研發中心
長沙窯屬于青瓷體系,其裝飾手法多樣,有刻花、劃花、鏤刻、堆塑、印花、貼花、繪花等。繪花最富創造性,在釉上和釉下繪出各種花紋。這種釉上彩繪不是在燒好的有白釉的瓷胎上繪彩,而是將釉施在坯胎上,待釉陰干之后,直接在上面作彩畫,入窯煅燒,一次性完成。這種釉上彩繪一般是繪彩云、彩山、彩帶、彩斑、彩樹葉等紋飾,這種彩繪,由于彩、釉交融在一起,所以顯得自然、生動、流暢,有水墨畫淋漓盡致的生氣。
現代銅官窯它們的產品大多科技含量較高,不斷需要更新產品,可苦于技術力量較為薄弱,現在正在進行應用技術研究開發。針對此種現狀,我基礎系要做兩件事。一是動員、鼓勵基礎系教師下企業。一方面在實踐中學習提高自己,一方面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究開發工作。盼望學院資助基礎教研室老師去工廠學習。二是擬建立研發中心,開展技術服務工作。我們通過與銅官窯工廠協作,可以將銅官窯瓷器科技人員組織起來,與學校的專業技術人員結合起來搞研發。這樣,雙方得益。學院一方面培養、鍛煉了“雙師”隊伍;另一方面,吸收了部分高年級的學生參加一些項目,使他們的技術應用研發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奏響產學研結合的主旋律——教學改革
多年來,我院更新教育觀念,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在課程體系、課程建設、實踐環節教學、教學管理和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勇于實踐、創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系也做出了積極反應。
1.課程體系的改革——專業課程設置突出地方性、時代性
我們在課程的調整與設置應突出地方性、時代性,堅決淘汰那些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課程。我們將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了解到的各種信息,例如行業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向,企業急需哪些人才;通過對收集的信息資源加以綜合、分析,明確課程方向。建議聘請一批企業的老總、行業專家擔任學院的客座教授,參加專業指導委員會,依據職業崗位(群)的要求來改造老課程、設置新課程。例如這次銅官窯考查,我系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了解到銅官窯企業和市政府將在近年投巨資,建成銅官窯生產線和旅游基地的信息,于是主動與企業聯系,并根據企業的要求,準備開設陶瓷課程和選修課,培養瓷器愛好者學生。
2.教學環節的改革——突出實踐性、先進性
我系首先要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在教師中實行角色輪換制,規定各系部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教師到企業第一線去,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特別鼓勵、支持部分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到企業去兼職或擔任一定的職務;建立校外兼職教師隊伍,聘請一些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來院講授專業課。通過以上幾種途徑,迅速提高“雙師型”隊伍的素質。同時我們應加強校內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我們希望學院在資金相對緊缺的情況下,每年投入一筆資金購置實習實驗設備和培訓老師。除此之外,為了使實踐環節教育得到落實,將制定規范周密的實踐環節教學總計劃與執行計劃,使實踐環節教學的總時數達到教學計劃總學時的三分之一,在設計實踐環節教學考核辦法時,規定學生除要拿到學分外,還要完成10倍于它的不拿學分的實踐環節教學任務。
3.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改革——突出實用性、靈活性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大膽破除傳統的思維定勢,提倡多樣性、實用性。院系可根據專業特點,設置自己特色的教學方法,如現場教學法、講練結合法、案例教學法等等。在教學管理上,我們也將進行大膽改革,采用學分制,讓學生自己來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從而使他們的優勢得到最理想的發揮。
三、撥動產學研結合的生命弦——動力機制
現實中,我們感到要使產學研結合工作順利開展,就必須使學校與社會、企業各方,學校與系部各方有效接軌,建立一定的利益機制來構造或營造這種結構是十分必要的,其關鍵就是要建立起動力機制。
在校企之間建立雙贏互動機制,我們將采用“先切入后擴展”的方法。建議從企業最需要、最感興趣的方面切入,定向為企業培養人才,培訓企業在職職工;建議定期送學生到銅官窯培訓,與企業共同搞技術開發、設備改造;建議為企業搞企業文化設計,共同研討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在校企互動過程中我們應充分尊重企業的意愿,首先考慮為企業服務。在合作中,企業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就會大力支持學院。我們想這樣雙方的合作就會越來越緊密。
(作者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