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關于高等教育的理論都認為,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擁有更多優勢。但是一項新近的研究卻認為,家境富裕的孩子也許有著特別的劣勢。該研究發現,家長對孩子高等教育的資金投入越多,孩子的成績就越低。
高學費,低成績?
這項研究指出,大學里成績最差的學生,往往是那些有父母提供大量資金支持、絲毫不用擔心大學期間開銷的孩子。
這項研究剛剛發表在2013年1月的《美國社會學評論》(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上,題為《家庭經濟支持:助力還是阻力?》,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社會科學及人文藝術學的副教授勞拉·漢密爾頓(Laura Hamilton)。《美國社會學評論》是美國社會學協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的官方會刊。
漢密爾頓使用的數據來自三個美國“長期追蹤調查”數據庫(longitudinal databases,用于收集學生隨著年齡成長在各個教育階段的信息——譯者注):“學士及以上學歷之追蹤調查”(the Baccalaureate and Beyond Study),“大一新生追蹤調查”(the Beginning Postsecondary Students Study),以及“全國大學生財務支持追蹤調查”(the National Postsecondary Student Aid Study)。在控制了被追蹤調查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之后,哈密爾頓對大學生獲得的家庭經濟支持與成績進行了比較。她寫道,家庭的經濟條件不只與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經濟支持密切相關,還與其他影響孩子大學學業的因素有關,比如能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對高等教育有更大期望等等。
而她這項針對各類四年制大學的研究結果是:父母提供的經濟支持越大,孩子的成績就越低。
這個發現支持這樣一個觀點:父母提供經濟支持,會增加“道德風險”——在不必擔憂學費的情況下,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是否要努力學習。
在競爭激烈的學校,父母提供的經濟支持對學生成績的影響較低(但是這影響仍然存在)。而在私立大學、國外大學及其他學費昂貴的大學,有父母經濟支持的學生其成績通常是最低的。
正在讀這篇文章的家長,請注意:在你忙著撕掉給孩子的學費支票或者讓孩子去找份工作之前,還有兩點值得注意。
第一,這項研究發現,在過去的五年里,父母經濟支持和畢業率之間存在正相關性(即使控制了其他因素,仍然能得到這個結論)。在一次采訪中,漢密爾頓博士給出了她的解釋:這是因為那些獲得父母經濟支持少的學生比較難以負擔學費。而交不了學費,自然畢不了業。她說:“若無資金支持,很難完成學業。”
第二,在這項定量研究的基礎上,漢密爾頓博士還進行了一項定性研究(旨在對某種現象尋求解釋、說明,回答“為什么”——譯者注)。這項研究的對象是一所美國中西部公立大學學生宿舍的女大學生。這項定性研究的結果與之前漢密爾頓對全國性數據庫的研究結果相吻合。在研究過程中,很多為孩子提供較多資金支持的家長們在得知他們的女兒成績并不理想的時候,可謂是相當震驚,或者如她所說的,那是相當憤怒啊。
在這項定性研究中,漢密爾頓博士還發現了另一個現象,并且她相信這個現象也是全美國普遍的:那些得最低分的學生不只是有父母的大力資助,而且父母也很少和他們認真討論作為一個學生該承擔的責任。這么看來,父母經濟支持的負面效應還是有方法可以緩解,甚至是消除的:父母應當對孩子明確提出他們對于成績、畢業的期望。而不管父母提供的經濟支持是大是小,這一條都是適用的。
問題在于,對于大多數能夠為孩子提供充足經濟支持的父母來說,他們對孩子學業的期望往往并不高。漢密爾頓博士說,來自這樣家庭的學生通常會把上大學當做一場絕好的體驗,而不是一個有掛科危險,需要努力才能攻克的難關。她說:“這樣的學生會說:‘我想待在大學里,但我并不想太努力。’”
漢密爾頓特別指出,她并不是反對有能力的家長為孩子支付大學費用,而是在提醒家長,讓他們多注意這項投資的期望,讓他們將經濟支持與期望目標聯系起來。她說,父母應當做的是“進行明智的投資”。這意味著家長應當對他們給孩子提供的經濟支持進行評估,并且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大學期間所有花銷的價值都是等同的。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想要參加一個有助益但是不拿工資的實習,明智的家長就應當為孩子提供經濟支持;而如果孩子想去度春假,家長就應當看出其經濟支持是沒有回報的。
為派對生活買單
漢密爾頓的研究很可能會引發今年大量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紛爭。今年4月,哈佛大學出版社將出版她與美國密歇根大學副教授伊麗莎白·阿姆斯特朗博士(Elizabeth A. Armstrong)合著的新書《為兄弟會買單:論大學存在的不平等》(Paying for the Party: How College Maintains Inequality)。這本書指出,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這類學生往往最受各大學歡迎)往往將大學時間浪費在兄弟會、姊妹會之類的希臘社團(Greek organizations,指北美大學的一種學生社團組織,通常以希臘字母命名,故有此名。——譯者注)上。漢密爾頓和阿姆斯特朗博士在書中寫道,沒有加入兄弟會、姊妹會的學生也許會有社交上的損失,但是他們更有可能受益于大學教育。
而阿姆斯特朗博士進一步指出,這些由富裕大學生支撐的社團,已經威脅到所有大學生的教育。
漢密爾頓還說,各大學與其將此歸罪于參加兄弟會的學生,更應該自己“扮演一個更重要角色”。
在漢密爾頓博士向學界同仁展示她的研究成果的時候,很多家有大學生的人為此感到不安。漢密爾頓自己有兩個孩子(她說,他們還太小,還沒到讓她顧慮這事的年紀)。她說,她確實“準備為孩子付相當大一部分的大學費用”,而她還說:“但是這一定要等到我和他們認真討論過學生的責任之后。”(來源:Inside Higher ED-Spoiled Children by Scott Jaschik,201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