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南經濟特區海口市第二中學范平麗老師在執教《蘭亭集序》時,成功地利用文本進行了生命審美教育滲透,別開生面。其教學新穎的思維出發點以及比較閱讀的精心安排,對學生生命審美教育極其到位。本文意在評析在這方面的思考與成功,并虛心學習。
關鍵詞:生命;審美滲透;詩意棲居
在《蘭亭集序》的執教過程中,很多老師會從玄學思想入手分析魏晉文人的情感變化,卻忽視了其對生命與人生更加深入的體驗和感悟。真正能夠滲透審美教育的,是需要從審美的態度開始思考人生,并從現實生活中找到生命本身的詩意境界,一如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棲居”。新課程改革更加強調以人為本的語文教學,注重生命的整體可持續發展。人作為一個全面的整合體,需要有各個方面的需求,因此重新梳理對生命的詩性追求是有重要意義的。在海南省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中,海口市第二中學范平麗執教的《蘭亭集序》第二課時充分利用文本的“思考生命”特質并結合中學生身心特點展開生命美育的滲透。
一、走進文本,感知王羲之對人生、生命的思考
于漪認為,“離開文本中語言文字的具體運用,討論某些問題,不利于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范老師上課開始便引導學生,舉例文學世界里對生命主題的深刻思考。既鋪就了生命話題探究的語境,又啟發學生急切走進文本去探尋王羲之對生命、人生的思考。進而通過學生的小組互讀、閱讀、討論思考、匯總,找出了一些表現了作者對人生以及生命的思考的語句,分別是:“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學生找出了王羲之關于人生、生命思考的關鍵句,即為課堂下一步的深入做好了鋪墊,為課堂的下一環節準備了“談資”。而為了學生更好地把握王羲之作此思考的原因,范老師非常及時地補充了關于王羲之生平知識,這段知識的補充,給學生提供思考的導火索,對于文本的深入探究,特別是王羲之對于生命的詩意思考提供了知人論世的基礎。
二、逐層深入,把握王羲之對生命的詩性境界的追求
在進了文本,熟悉了文本之后,范老師帶領學生就王羲之提供的生命境界進行探索。
其一:“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將自身的理想抱負放在室內盡情暢談。說的就是這樣的情境,可以在一個室內與友人暢談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也是人生一大樂事。聞一多先生所解釋的“懷抱”有“情志”的意思,“取諸懷抱”還可理解為以情志取人。與志同道合的人晤談一室,豈不是人生一大樂事?蘭亭宴上“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一觴一詠”“暢敘幽情”概是如此。其二:“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魏晉時代的人自我意識覺醒很快,他們追求張揚的個性,按照當時的背景,“放浪形骸之外”應該是“放浪、放縱、無拘束”,是超脫世俗的,專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不接受世俗的約束。阮籍曰:“禮豈是為我輩而設”,鐘嶸亦評價其詩作是“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悠遠而曠放。范老師引導學生就《蘭亭集序》蘭亭聚會的具體體現中感受無拘束的自由思想。
在理解了自由的生命存在兩層境界之后,從文中索引出人的不同生命境界選擇,即人活在世上的兩種不同精神境界追求,進而引導學生進行下一層次的活動與思考,既是生命意識的思考。
三、共同探究,對生命意識的深層思考
面對文章里王羲之與雅友在蘭亭飲酒賦詩,然而,所有與會者終究要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結束 “信可樂也”的聚會。王羲之由此慮及人生,即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一個充滿思辨的問題引發之后,范老師卻先避開問題,來了一段深沉、抒情的銜接。而后讓學生舉出相關生活例子。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順勢帶出,進而引導學生識讀王羲之關于生命的深層思考:向死而生。范老師還聯系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熱愛生命》,王羲之為了闡明自己的“向死而生”的觀點,先對當時存在的兩種生死觀即 “死生亦大矣”“一死生,齊彭殤”進行了評價,前者為“痛”,后者為虛誕、妄作,對后者“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的態度極為唾棄。所以這也是范老師課堂深入的一個亮點,范老師引導學生就這樣一種生命意識進行了延伸評價,當學生回答,“這樣的人情緒沒有波動,生活就如一潭死水。”“這樣的人肯定沒有激情,缺乏創造力。”這樣的答案明顯讓學生認識到正確的生命意識的重要性。
至此,范老師已經成功地將學生從問題到解決方案上走,也是正視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重要過渡。如何尋找到生命的詩性境界,于是成了課堂的最后一個節點。
四、回歸本體,用審美的態度把握人生,詩意棲居
課堂的最后進入了比較閱讀的補充環節,借此引導學生用審美的態度把握人生,詩意棲居。從東漢曹操到東晉王羲之,讓學生了解到一代書圣在天地之間,其生命境界超越了常規的生理享樂追求,也超越了所謂的俗世功利追求,而是真正地進入到純粹的精神審美境界,達到了人性自覺的更高審美層次。
新課程理念認為,語文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審美教育功能,因此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走向,力爭給學生更多更美的熏陶,提高其生活審美高尚情趣,升華感知美與創造美的能力。《蘭亭集序》教學新穎的思維出發點以及比較閱讀的精心安排,對生命審美教育極其到位,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和辨證思想的培養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王立科.生命美育:青少年教育的一個重大課題[J].中國青年研究,2003(9).
[2]孫旭紅.天光云影共徘徊——生命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初探[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6(11).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