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明白初三學生學習很緊張,學生不太可能用課余時間去學習歷史,給予歷史學科的也就是課堂的45分鐘。如何向這45分鐘要效率,如何用最短的時間,讓學生盡可能地多的掌握一些歷史知識,并做好歷史知識復習工作,讓學生在中考中取得較好成績,就成為我們歷史教師要探索的問題。本文圍繞如何提高初三歷史復習課效率作了簡要的闡述。
一、積極倡導快樂課
由于學生對未知的知識有興趣,所以歷史課在新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容易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但復習時,情況就大為不同,許多同學感到不知所措、疲于應付,或被動地聽課做題,或無意識漫無目的地翻課本、做模擬題,從而導致自我感覺良好、考試成績卻不佳的結果。復習是一個艱苦的再認識過程,也是一個艱難的再提高過程,不管是對老師還是對學生來說都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心里始終認定復習課的乏味,怎么可能會有高效率可言?如何才能打破這樣的局面,在短促而又緊張的復習中出效率、見收獲呢?筆者認為就應該積極倡導快樂課,做到每節課上有掌聲、每節課上有笑聲。
掌聲,源于最真誠的欣賞,
掌聲就是喝彩,是尊重,是鼓勵,也是肯定。每節課上回顧舊知識時的提問,每節課上復習當堂課的知識,都是鼓掌的好時機。表現特別的、回答精彩的、表現積極的,都應進行鼓勵。比如:同樣的問題,多個人說不出,某人能說出,要鼓勵;更難的問題,多人說得普通,某人說得精彩,也要鼓勵。特別是對于中等生和學困生,更要大張旗鼓地表揚,毫不吝嗇地鼓掌。不要讓掌聲成為優生的專利,也不要以為初三的同學就不需要表揚,只不過在課堂上他們更內斂而已。其實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肯定,那就讓我們學會鼓掌吧!你的掌聲可以給他人以信心,你的掌聲可以還他人活潑的本性,你的掌聲更會讓他人走出困境。除了掌聲表揚鼓勵學生以外,我們還可以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列出一個表,用于表揚當堂課比較認真的、獲得表揚的同學,內容隨每節課更新而更新。
要想讓枯燥的、沉悶的課堂煥發生機,就少不了笑聲。課堂上的笑聲,不是來自于簡單的嬉笑怒罵,而應該是歷史知識的提煉。歷史文化是厚重的,歷史事實是嚴肅的,但筆者還是認為,有些歷史知識還是可以調侃的。當然,前提是調侃不等于惡搞。教師要在課堂上積極尋找快樂的因素,把枯燥的知識轉化為快樂的源泉,才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比如:用歐洲第二戰場開辟的諾曼底登陸來尋找快樂,筆者引用黃征的歌《愛情諾曼底》,指出很多人會唱而理解不了它的含義,筆者問:“什么是愛情諾曼底?”再把這個問題拋給語文老師,還真有效果。再比如,用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尋找快樂;復習初一上冊歷史時引用李劉兩個秀才的故事,既復習了西周宗法制,也復習了老子、漢高祖的知識。
二、牢牢把握的復習課的三個不能少
1. 基本史實的講解和記憶不能少
這是筆者一貫的主張。中考題中,有一部分容易的題目直接考查基礎知識,需要學生記憶,而難度相對較大的靈活題目往往抓住一條線索考查幾個事件的內在聯系,所以還是需要學生對每個考點知識記憶。沒有記憶何以理解?沒有記憶,理解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罷了。課堂上也要教會學生一些記憶規律、方法。例如,印度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和印度民族大起義恰好相隔100年,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和滅亡恰好都是在4月等。對重要的史實,我們一般都要講清楚背景、原因、特點、影響及意義等,這是記憶的內容。當然也要重視重要史實之間的聯系,這就需要學生對知識加以理解了。例如,復習“五四運動”時,除了事件本身的內容外,還應把它和“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中共成立”等內容聯系一起。
2.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要求不能少
復習課上,要讓學生對知識要有一個總體把握和整體印象,而后由整體再到具體知識,就像語文里所說的“總—分”結構一樣。正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歷史記憶能力、理解能力、歷史分析能力、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例如,用示意圖表示黨中央駐地的變化:上海—廣州—武漢—上?!鸾稹影病靼仄隆本?。講解黨的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過程,講解人民政權演變發展的過程,再如,可列表說明國共兩黨不同時期的關系的不同的特點:①革命名稱的變化:國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②時間段的劃分:1924~1927年,1927~1936年,1937~1945年,1946~1949年(為什么到1936年還可讓學生思考);③軍隊名稱的變化:國民革命軍—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人民解放軍;④所要進行斗爭的政權:北洋軍閥—國民黨反動統治—日本侵略者—國民黨反動統治等。
3.整理基本專題線索的功夫不能少
第二輪的復習時,可把中國近現代史部分分為列強侵略、救國斗爭、建國方案、強國道路等。世界近現代史部分分為資產階級革命史、民族解放運動、無產階級運動、國際關系、科技發展等類問題,每類問題下列若干專題。
三、努力夯實教材梳理
所有的歷史測驗都離不開對教材的認識與把握,因此,歷史復習要以不變應萬變,抓住萬變不離教材的根本。在教材梳理過程中要尤其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主體知識
主體知識就是整體的知識框架中的主干知識,應該要以一個整體的概念去識記,而不是孤立地記憶。主干知識,是指課程標準里要求掌握的重大史事或人物及其影響,一般是每一課子目錄的核心部分。這些內容是為了記住重點,并牽連出更多的關聯知識點,從而提高知識累積的質量與數量,提高復習效率。
2.線索知識
在每一章節的知識結構整理過程中,通過聯系上下相關單元的知識,整理出貫穿全書的線索。這是有一定難度的,不一定能夠獨立完成,這就需要歷史教師的指引。在線索知識的導引過程中,可以通過對知識因果關系的理解,找到多面化的辯證角度進行分析,同時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歷史故事對今天生活的啟示。線索知識一般以材料載體來實現其價值,就如以往歷史考試中的許多主觀性題目,學生可自由發揮應對。因此,在實際復習過程中,其實沒必要死抓教材,強化整體的知識脈絡線索認知,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歷史試題。
總之,要想提高初三歷史復習課的效率,就要從多個方面去努力,以快樂學習為基礎導向,再結合一些具體的復習教學技巧,才能切實提升復習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歷史教學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西省會昌縣中村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