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很多中國家長費盡心思為孩子選擇“名牌”學校時,一部分人已經開始身體力行,嘗試主流教育體系以外的道路,包括“在家上學”。中國“在家上學聯盟”網站如今已擁有超過5000名會員,創辦人估計,真正實踐“在家上學”的會員多達1000人。近日,《外灘畫報》走入在家上學的中國家庭,還原這種“另類教育”下孩子們的真實生活。
北大爸爸的在家上學實踐
北京回龍觀的一幢居民樓里,47歲的張喬峰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一間家庭學堂,取名“龍學園”。兩間臥室被放進6張床,一個大廳被分隔成兩部分,一半是孩子的圖書館,擺放著《哈佛家訓》、英語名著等書籍,以及一張供孩子涂鴉的小桌子;另一半則是一個大圓桌,那是孩子們的課桌,也是吃早午晚餐的飯桌。
一年半以前,北大畢業的張喬峰辭了職,決定把在私立學校讀一年級才1個多月的兒子張洪午接回家來親自教育。“孩子報興趣班時拍了張一寸照,照片里孩子雙眼無神,無精打采。他說自己不快樂。”這成了張喬峰決定讓孩子在家讀書的原因。
一年半以后,另外兩名同齡孩子在看到媒體報道和張喬峰的博客后,出于對他理念的認同,也把孩子送來“龍學園”,和張洪午一起上課。
在上午時間,張喬峰教三個孩子語文、數學以及英語。他站在一塊小黑板前講課,孩子們用自己最喜歡的姿勢聽課,原先還都坐在椅子上,一會兒就有人坐到地上,還有人鉆到課桌底下。“我要上廁所”、“我肚子餓,想要喝早餐奶”,課程時常被孩子的“意外”打斷。
在數學課上,張喬峰出了一道算術題:“小明在燈下作業。家里停電后,他按下開關五次,來電后,燈亮著還是暗著?”張洪午立馬跑到自家大廳,把電燈開關按了又開,思考答案。
在閱讀課上,張喬峰在網上找到一篇勵志短文《飛翔的蜘蛛》,讓三個孩子輪流讀一遍,各自分享感受。“我覺得蜘蛛很小心,懂得保護自己。”張洪午回答。“它很執著,堅持不懈。”另一個男孩答說。“是呀,只要腳踏實地,每個人都能創造奇跡。”張喬峰總結說。這次張洪午默不作聲,想了幾秒鐘,突然指了指茶幾上的魚缸。“你可以,我可以,那小魚可以嗎?”
按照張洪午現在的年紀,應該在傳統學校學二年級第一學期課程,但張喬峰卻沒有按照傳統教材來教。他自己為孩子選擇讀物,出數學題,英文教材采用的是臺灣東西出版社的Easy to Read以及美國蘇斯博士雙語經典故事。
“之前的一年半屬于過渡期。我計劃下學期開始在外來教材基礎上加入傳統課本學習,一學期可以學完學校一整年教材。”張喬峰信心滿滿地說,“我計劃讓孩子10歲小學畢業,12歲初中畢業,14歲高中畢業,接著周游世界后考取美國名牌大學。”
目前,張洪午的學籍掛在北京一所私立學校,張喬峰跟學校達成“默契”,孩子不用去學校讀書,但有時候,他會把學校的考試試卷拿回家,“孩子總能拿90分以上。”前不久,一位北京記者拿著北京小學四年級的英語課本讓張洪午閱讀,結果他毫不費力念了出來。《外灘畫報》記者也讓張洪午閱讀了一段蘇斯博士的故事書,發現他字正腔圓,美音很重。
每天下午,張喬峰帶著孩子參加“男孩子俱樂部”,向專業老師學習游泳、跆拳道和手工等技能。如今,張洪午已經取得跆拳道黑帶。
張喬峰說,他本身就是半個體制外的野路子:福建農村畢業,因數學競賽保送北大物理系,其間主動提出休學一年泡北大圖書館,讀唐詩宋詞、名人傳記,之后從北大社會學專業畢業。“我想通過張洪午的例子證明,另辟蹊徑是可以成功的。”
不過,在跟張喬峰接觸的過程中,記者也發現了他的局限性,比如他的英語還是20年前在北大學的那些知識,還帶點口音。 “現在原版英語教學材料很豐富,可以跟著MP3學。”張喬峰對此并不擔心,“學習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旦腦筋開竅了,掌握了學習的規律,十二三歲之后靠自學也可以。”
“自然而然”教學法
相比“龍學園”自由松散的教學環境,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在家上學的“小石頭”則對課堂氛圍更加熟悉。
“小石頭”的母親張冬青是北京一所高校的語文老師,父親王曉峰曾是雜志社的一名資深編輯。2006年,他們為小女兒“小石頭”找了好幾所小學,但發現都不盡如人意,于是和其他三個家庭開辦了一所學堂,取名“日日新”。“我們把它定義為家庭互助式學堂。既然是學堂,就需要規范。”張冬青介紹說,當時四個家庭出錢在一個居民樓租了一室戶,聘請專業教師給孩子上課。
日日新學堂的教學理念是用“自然而然”的教育,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創辦人要求學校每個學生都學習武術,這不僅可以用來防身,更重要的是鍛煉孩子的意志品質。
六年過去了,日日新學堂的迅速發展超過創辦人預期。如今,它在北京家庭教育圈頗有名氣,一共吸引240位學生以及70位專職教師。在北京北郊沙河水庫旁,一棟紅磚建筑出現在小沙河村村頭,孩子們的嬉鬧和古典音樂聲一同傳出。 建筑門口,是一大片果樹林,種著櫻桃、蘋果、柿子、山楂等十多種果樹。
王曉峰從雜志社辭了職,全職擔任日日新學堂校長,孩子見到他都特別親,稱呼他為“大車老師”。走進日日新,隨處能感受到一種愉悅和自由的氣息。一、二、三年級,每個班有三個班主任,四五年級有兩個班主任。日日新教師平均年齡二十六七歲,更像是孩子的知心大哥哥大姐姐。
29歲的美術老師孟祥偉,身材魁梧高大,中國人民大學油畫本科畢業。上課的時候,孩子們要求他擔任模特,給他畫像,還要求他“一動不動”,下課后,孩子們見到這位老師,熱情地撲上去,有人抱腿,有人拽胳膊,嘴里高興地笑著叫著……
24歲的王桃榮畢業于燕京華強大學外貿英語專業,畢業后曾當過半年外企白領,之后應聘來學校。在和孩子的相處中,她找到了快樂。孩子們稱她“桃子”,一位塞浦路斯女孩是她班上的學生,做游戲時一直喊她“老公”——原來前不久學生戲劇節,女孩扮演朱麗葉,而“桃子”則扮演了羅密歐。
廈門大學數學系碩士畢業的楊代盟是“小石頭”的數學老師。“小石頭的數學概念很清晰,存在建模的思想。而從傳統學校轉學過來的孩子套題思想很嚴重,總希望我給他公式,然后設法往里套。”楊代盟告訴《外灘畫報》記者,他發現有些從傳統學校轉來的孩子對老師很恐懼,自信心產生很大的動搖,“當我經過時,他們用橡皮遮住自己的答案。這種對老師的恐懼是根深蒂固的。”
在“日日新”,雖然二年級以上會有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但老師們不會強化考試結果,也不會對孩子的成績排名。逐漸的,孩子就會把考試當成自測,坦然面對。
學校的課程設置借鑒了許多國外的學校,既有20、30分鐘的短課,也有1小時、1.5小時的長課。學校把語文課、品德課、社會課綜合成“人文課”,另增加3門綜合課:“博物通識”的任務是了解自然和科學,包括做實驗;“綜合實踐”的任務是認識社會,“生態教育”的使命是將前兩者結合。
在家上學的未來
教育專家、《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表示,當下有很多家長對學校教育不信任,一小部分家長勇敢地獨辟蹊徑,使“在家上學”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但這方面目前還缺乏理論和實踐的支撐,更多人仍處在困惑彷徨中。
記者調查發現,大眾主要的困惑集中在在家上學的孩子的學習成果還缺乏統一的檢驗標準,此外,在家上學的孩子若是轉到傳統學校是否存在困難,也是一大疑問。
國外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在這方面已經有良好的政府系統支持。在美國馬薩諸塞等州,學生在家上學需要得到政府審批,在“全時在家上學”系統中注冊后,父母可以免費領到教材。家長們會定期組織活動、聚會、交流和討論,一旦感覺教不下去,孩子可以隨時回到學校。而中國顯然還缺乏這方面的官方系統支持。
目前中國家長們通過一個名叫“在家上學聯盟”的網站交流信息,共享資料。該網站創始人徐瑞金是一名義烏商人,早年在瑞典生活,有兩個孩子,本身就是一位讓孩子在家上學的父親。根據徐瑞金統計,目前網站共有會員5000多人,真正在家上學人數為1000多人。
在網站首頁,有一系列媒體相關報道,記者看到那些較早實踐在家上學的家庭,有的孩子已經成年,并且開始按照自己的興趣去發展自己。
著名兒童作家、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屬于知名度最高的一個,如今,他成功創辦“皮皮魯”總動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任務是“開發”鄭淵潔。
美國洛杉磯的南加州大學有位來自成都的女孩蓉榕,她用3年時間在家學完小學課程,之后進入成都國際學校。2011年蓉榕被美國多所一流大學錄取,最終選擇南加州大學,如今她非常適應大學生活,全部成績為A。
2007年,廣東陳女士創建了一所全日制中英雙語私人書院。目前該書院共70多名學生,18位不同國籍的老師。陳女士的大兒子Michael是書院里年齡最大的孩子,2012年,他拿到了具有南方哈佛之稱的埃默里大學錄取通知書。作為Michael的母親兼老師,陳女士給埃默里寫去的推薦信中,介紹了兒子4個閃光點:中英文雙語優勢、博聞強記,對人生的使命感,以及作為家中長子的擔當和責任。
“教育的意義在于幫助孩子體察人生旅程的意義,尋找到自己的夢想,并為此付出努力。”陳女士說。
關于孩子們的未來,張喬峰告訴記者,他的打算是讓孩子以后上美國大學;日日新學堂的張冬青則表示,學校打算逐年建設初中部和高中部,目前她的女兒“小石頭”就讀6年級,是學校年齡最大的學生,之后“小石頭”會一直跟隨日日新成長,直到高中畢業。“一旦有學生想要中途退出,考普通初中和高中,我們也會對他們進行一些集中的應試輔導。”張冬青表示。(來源:果殼網,201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