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政治課一度被學生視為枯燥乏味的代名詞。學生缺乏對政治課的學習動機,這就需要教師及時轉變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而歌曲元素的融合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恰當的手段,通過挖掘二者之間的聯系,我們不僅可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課堂效率。同時還可以通過優秀的音樂旋律,鮮明的音樂形象潛移默化的達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豐富我們的課堂內容,增強思想政治課的情感魅力。
關鍵詞:歌曲;課堂效率;興趣
很多中學生愛聽悅耳而充滿激情的音樂,如果我們政治教師能把音樂中的一些元素適時、有機、巧妙地穿插到我們的課程的教學中,則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其教學效果是事半功倍的。使學生在賞心悅目中接受知識,發展智力,在輕松愉快中陶冶情操,培養能力。
一、妙改歌曲,幫助學生快樂識記
記憶知識是保持、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高中政治課程記憶量大、考點繁多。記憶起來困難很大,這時我們老師就要拿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如果能尋找中學生熟悉的歌詞,并加以改編。巧妙把音樂中的歌詞運用到學生記憶復雜的政治知識點上來,無疑是給單調、枯燥的政治課教學打了一針興奮劑。例如在講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單元知識框架時。由于這一單元知識點繁多,框架復雜。學生難以記憶。所以我根據劉若英《原來你也在這里》演繹成《面對市場經濟之歌》 “…… 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還要依靠宏觀調控,說改革開放發展神速……”。 這樣一來,用這種輕松、明快、簡單又朗朗上口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了記憶的難題。
還可以擷取教材中一些重難點,用翻唱的形式進行概括,刺激學生大腦使其產生強烈的興趣和聯想,以此來加深對知識的記憶程度。例如:“經濟生活”中“價值”“價值量”“價格”。這些都是學術性很強的語言,很容易混淆,學生容易處理不當,使概念產生歧義,導致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張冠李戴,混淆不清。所以我從網絡上下載了根據陳奕迅《愛情轉移》改編的《政治轉移》:“…… 商品貨幣金錢觀,價格要兩面看,供求影響決定還靠價值量 ……”學生聽著耳熟能詳的歌詞,就把幾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弄的一清二楚了。
在選用翻唱歌詞時,教師要在遵循原來曲調的基礎上,盡量選擇中學生比較熟悉的曲目。在實際運用的時候,涉及哪里的知識點,只要回憶下教師上課時曾經翻唱過哪首歌曲就好了。從而達到了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目的。改變學生心目中政治課的概念和原理比較抽象、嚴肅、枯燥的印象。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活用歌曲,促使學生提高效率
如果說利用翻唱歌曲記憶知識,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記憶的舞臺。那么活用歌詞,則是給學生理解知識、提高效率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實踐中,老師如果適時的運用音樂進行渲染,創設激烈的矛盾沖突情境,就能夠使學生聽課的狀態很愉悅很興奮,學生會在一種高亢的精神狀態下理解知識。慎思明辨,從而從不同的角度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導入效果的好壞,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重要。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可見一開始就如何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起學生的注意顯的尤其重要。而歌曲導入,具有新穎活潑,渲染氣氛的特點。不失為好的方法之一,學生能在歌曲帶來美感之中,用輕松愉快的心態,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的愿意接受今天教師帶來的新的教學內容。 例如,在講“量變和質變”這一知識時,一開始便播放歌曲《眾人劃槳開大船》,學生興趣大增,提高了學習興趣,此時,讓學生思考從哲學上來看,歌詞體現了什么道理?學生邊回味歌詞邊思考,帶著興趣和疑問進入新課學習——量變與質變。這種導入不僅可以激活課堂教學,而且能夠在優美的旋律中把學生帶到具體的學習情景中,變“厭學”為“樂學”,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練習是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和鞏固,必要的練習可以測驗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到知識的鞏固和深化。而練習形式是否新穎獨特貼近學生實際情況,能否刺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時恰好是各種歌詞大顯身手的時候了。例如:在“文化生活”理解傳統節日這一知識點時。先讓學生欣賞兩段歌曲 :《恭喜恭喜》:“…… 冬天已到盡頭,真是好的消息,溫暖的春風吹醒了大地,恭喜恭喜恭喜你呀……”《鈴兒響叮當》:“……我們情緒高漲,雪橇之歌今夜唱。叮叮當,叮叮當,鈴兒響叮當……”。在學生欣賞歌曲的基礎上,出示練習鞏固題:①以上兩首歌曲分別體現了哪兩種民族節日?②從以上兩個民族節日中,你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哪些不同?這兩首音樂節奏鮮明,風格獨特,深受學生的喜愛。大家討論時積極性非常的高,學生很快就能判斷出這兩首音樂所代表的節日分別是春節和圣誕節,進而分析兩種節日的不同。在這種創新形式、另辟蹊徑的練習方式下,使我們的教學變得輕松,使學生的學習變的主動、有趣。
用音樂進行導課、練習這只能說是運用音樂形式畫龍點睛的局部成功,倘若能巧妙運用歌曲范例來貫穿我們的課堂,使歌曲始終縈繞在學生的耳旁。這樣既有激發學生興趣之功效,又能使整堂課極為流暢。 真正實現音樂與文化的完美結合,真正讓我們的政治課堂歌聲飛揚。例如,在學習“傳統文化的繼承”這一節課時,讓一首經典的展示中國文傳統化的《文化中國》來統領整堂課。上課時先播放MTV,當畫面上出現京劇、書法、老子,教師設問:從中你能體會出哪些傳統文化的形式?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傳統建筑、習俗、文藝、思想等等。從而推出本堂課的主題——“傳統文化的繼承”。在講“傳統文化的特點”這一知識點時,繼續播放歌曲《文化中國》:“……水墨丹青描摹,梅蘭松竹的品格,太極少林圓融,剛柔并濟的本色,清茶淡酒涵養……”。從水墨、太極、清茶這些中國元素中。學生很容易體會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鮮明的民族性和相對穩定性。在突破重點“如何對待現實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這一知識點時,再次回顧歌曲。“……老子出關飄逸,上善若水的潤澤,孔子周游傳播,仁者愛人的美德……”。教師設問:“從傳統文化來看,老子的無為思想、 孔子的仁愛是否都有積極意義呢?”讓學生結合歌詞和歷史知識回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三、巧選歌曲,激發學生內心情感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這三者之中的情感因素方面就非常的欠缺。因此我們應切實用情感滲透的力量,對學生的情感領域施加積極的影響。而運用音樂,以形象、直觀、生動的大量刺激對學生發生作用,能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正如金正日所說:“在朝鮮人民的生活中,歌曲絕非單純欣賞和消遣的一種藝術,而是一種武器和斗爭的手段,更是一種政治。我們要把它當作為號召人民投身于社會主義強盛大國建設的政治手段。要通過音樂政治調動千百萬人民的熱情,推動時代和歷史前進。” 可見 ,音樂對于個人的情感的激發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在教學中要是善于抓住時機。巧妙地選擇一些歌曲。以此生成積極的因素,促使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發揮思想政治課獨特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學習“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國家利益族”時,適時的播放《七子之歌——澳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這優美動聽的旋律,使學生無不心情激動,從而更加堅信只有綜合國力強大了我們才不會受到欺辱,更加堅定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華,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如何根據學生的特點引導和激發學生對學習政治課的興趣,是政治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但教師在運用這些歌曲時,要注意把握分寸,注意火候。忽視思想政治教學這個主題,主次不分,甚至喧賓奪主,這些都不利于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甚至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把整個課堂教學搞砸。
參考文獻:
[1]素質教育調研組.共同的關注——素質教育系統調研[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何應春.淺談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J].科教新時代,2012(12).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福州陽光國際學校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