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設想
小說閱讀應該讓學生讀什么?怎么讀?這是每一位語文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最后一片葉子》的教學,我會把文本的學習過程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從學生的視角解讀小說主題,評價小說人物,感受小說綻放的人性之美。挖掘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同時對學生的回答加之適度、中肯的評價,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與成功,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語文課的情感,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力量。
(1)預習內容:①查閱作者資料,解決生字詞。②閱讀課文內容,了解課文故事發展脈絡。
(2)學習目標:①熟知課文內容,能以不同人物身份講清文本故事。②從課文出發,能夠評價小說中的人物,并會確定小說主人公。③體會貝爾曼這一人物身上展現的人性美。
二、教學過程
生命對每一個人而言僅有一次,所以顯得彌足珍貴。我們因為擁有生命而體味著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因為擁有生命而感知著這個世界,甚至改變著這個世界。生命也因我們的行為要么大放異彩、燦爛輝煌;要么暗淡無光、卑微低賤。所以生命的價值與我們的存在方式息息相關。今天,歐·亨利將帶我們體驗別樣的生命歷程。請同學們將課本翻到第十篇課文《最后一片葉子》。
(1)檢查第一個預習內容,以同桌為小組對作者資料進行一分鐘交流,然后請學生回答,教師展現關于作者資料的課件并請學生齊讀。
(2)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環境,本篇共有四個人物,老師給每個大組分配一個人物角色,讓學生以四人為小組,分別以休易、喬安西、貝爾曼、醫生的身份,用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課文中的故事。
(3)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加以引導。因故事很長,老師要給出不同人物講述故事的開頭,如以喬安西的身份,“前不久我得了肺炎,醫生告訴我的朋友休易我只有一成的希望……”以休易的身份“我的朋友喬安西前不久得了肺炎,醫生告訴我她只有一成的希望了……” 以貝爾曼的身份“我樓上的兩位年輕女畫家,其中一個叫喬安西得了肺炎……”以醫生的身份“我的兩位病人,一個叫喬安西的原本只有一成的希望……”(教師在課件中展示學習內容)教師請兩位同學講故事,并給予激勵性的評價。
(4)組合作探究,四個人物你喜歡誰呢,為什么?(課件展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每一位人物身上的亮點,然后出言小結:“看來大家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都讀到了小說人物的閃光之處。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不幸,面對生活的磨難,我們也會像文中的喬安西那樣變得悲觀、脆弱,甚至不堪一擊,但喬安西是幸運的,有一位真誠善良的朋友休易照顧她,有救死扶傷的醫生關注她,更有一位為了幫助她而舍棄自己生命的忘年交。那么在這四個人物中誰才是小說真正的主人公呢?”
(5)小組合作探究,你認為誰是小說的主人公,并說說你的依據。(課件展示探究內容)
學生1:認為是貝爾曼,因為他代表著一種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再說文章的題目《最后一片葉子》,這“葉子”是貝爾曼畫的。
學生2:認為是休易,因為這個人物是這個故事的源頭,再者自始至終都出現了,所占的篇幅也是最多的。
學生3:認為是喬安西,因為這個故事是圍繞她進行的,她是文章的核心人物。
幾位同學分別從小說的標題、篇幅、核心人物的角度判別小說的主人公,作者借助這個故事所宣揚的某種精神稱之為小說的主題 ,而這篇小說,歐·亨利所宣揚的是一種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文章的主題決定了誰是真正的主人公,所以貝爾曼老人才是文章的主人公。具有舍己為人精神的人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英雄的代名詞,請大家說說你認為的英雄是怎樣的人呢?
學生有如下的回答 :偉大的人、令人欽佩的人、勇敢的人、有奉獻精神的人、不同凡響的人、寬容的人等。
(6)教師引領學生解讀貝爾曼這一人物。①找到第一處描寫貝爾曼的段落并齊讀。請學生回答貝爾曼給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樣的?借此問題讓學生明白小人物也可能就是大英雄;②請兩位同學和老師一起配合誦讀第二處描寫貝爾曼的段落。之后回答此時的貝爾曼又是怎樣的人呢?讓學生能體會人物的變化;③教師朗讀最后一處對貝爾曼側面描寫的段落,學生思考休易口中的貝爾曼變成了一個怎樣的人呢?學生齊答:“舍己為人的英雄。”作者因何要將這位英雄人物寫得如此粗俗,丑陋,一事無成甚至令人生厭呢?作者要說明的是——英雄出自平凡人。
我想,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被那些平凡人身上綻放的人性美震撼著心靈,他們或許處在生活的最底層,或許從事著最為普通的職業,或許與那些施予幫助的人素不相識,可就是他們點燃了人性的光輝,照亮了社會溫情的道路,唱響了生命的贊歌,讓我們久久無法釋懷。下面請大家觀看一段視頻,共同體味平凡人綻放的人性美。(播放視頻《最美司機吳斌》)
(7)作業(拓展閱讀)。閱讀導學案中的《警察與贊美詩》,體會歐·亨利作品內容的特點“含淚的微笑”。
三、教學反思
小說是學生很感興趣的一種文體,對學生而言它的吸引點在其情節的曲折度上,但該讓學生讀懂些什么呢?這應該是每位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所以這節課我讓學生自主解讀小說主人公的精神力量上,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步步深入,讓學生挖掘這個平凡人背后的閃光點。
應該說課堂氣氛活躍,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從中學生體驗到了什么是快樂學習,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小說閱讀的方法,這是本節課最為成功的地方。作為教師,這節課上學生的表現讓我倍感欣喜,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在課堂上說出了自己對小說內容的理解,進而客觀、公正地評價了小說人物,而其中不乏漂亮的語句脫口而出,課堂上的掌聲應該是最好的證明。所以我告誡自己不要小看我們的學生。學生的心靈深處往往埋藏著美麗的種子,只要辛勤的園丁用自己的耐心給他們機會,我想終會開出美麗的花朵。一間小小的教室,承載的不僅是老師的希望,更是學生年少的夢想。在我們期待自己的學生給予我們驚喜的時候,別忘了學生也同樣期待著老師能給他們一個贊許的微笑,一個滿意的點頭,甚至是一分鐘耐心的等待。學生流利的回答來源于他們的思考,也源于老師對他們的肯定,所以我經常告訴學生,問題的解答不在于正確與否,而在于是否出自你的大腦。
不要吝惜你表揚的語言,因為學生在期待。當我們滿足于自己的教學過程時,記著,有滿足感的首先是我們的學生。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