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音樂新課程理念、中小學唱歌教學內容及教學實踐,從發聲訓練、音高音準、節奏、內容及情感等方面,總結出歌唱教學的四個具體措施與方法。
關鍵詞:小學;音樂;唱歌教學
歌唱教學是音樂學科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怎樣有效地實施歌唱教學,筆者結合多年工作實踐,同時借鑒同行經驗,總結出如下四個措施,與同行分享。
一、結合音樂形象和情境,進行發聲訓練
1.一年級學生的發聲訓練
發聲訓練在小學生的音樂唱歌課上大多被音樂教師忽視了,有的老師認為小學生的音樂唱歌課,只要學生會唱歌就行了。其實不然,教師在教會學生唱歌的同時更應要求學生的聲音符合唱歌的感覺,有的學生高聲喊叫抑或是臉紅脖子粗的蠻唱,他們雖然都知道唱歌,但是沒有利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歌唱??茖W的歌唱方法離不開發聲訓練。發聲練習是有針對性、循序漸進性的。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覺得結合音樂形象和情景,學生的發聲訓練更有效。同時,學生學得更開心,更能夠體會其中的樂趣。因此,建議小學音樂教師在每節課上課之前進行一條趣味練習。
例如: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的音樂教材,有專門的趣味練聲曲。其中一年級上冊的《讓歌聲更美好》專題中有一條是這樣的:
1=C-E 2/4
5 6 5 4 |3 1 | 2 1 2 3|5—|
輪船 輪船 來了,輪船 怎樣 叫?
汽車 汽車 來了,汽車 怎樣 叫?
5 5 5|5 5 5|5 0 5 0|5—‖
嗚嗚嗚嗚嗚嗚嗚 嗚 嗚。
嘀嘀嘀嘀嘀嘀嘀 嘀 嘀。
學生能夠根據輪船、汽車的聲音來模擬“嗚”“嘀”的聲音進行訓練,這中間不僅能夠利用輪船、汽車發出的聲音,來形象地模擬出“嗚”“嘀”進行發聲練習,更可以創設情境來進行教學。比如,輪船來了,輪船的聲音有沒有變化呢?由遠及近讓學生能夠感受和體會“嗚”由弱到強的感覺。輪船走了又有什么變化呢?由近到遠,可以感受聲音的由強到弱。這種結合音樂形象和情境進行的趣味發聲訓練,學生不會覺得枯燥,反而會更有興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對聲音的控制,還能夠配合輪船的聲音做一系列的動作,真正做到了學中玩、玩中學。
2.二年級學生的發聲訓練
相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基本能夠分辨出聲音的強弱、高低,而且對自己的聲音也有所控制。因此,在發聲的訓練上,可以適當地加些長音,一般多為兩拍的長音訓練,在訓練學生氣息的同時,也讓他們接觸到不同的拍子。例如: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材二年級上冊《讓歌聲更美好》專題中:
1=C-A 3/4
1-2|3--|3- 1|3- 1|3-2|1--‖
搖小船, yao a yao a yao a yao 。
吹喇叭, di da di da di di da 。
這條訓練學生從搖小船的感覺中體會小船左右搖晃的感覺,從而能夠演唱和感受出音符延長的感覺。
3.三年級學生的發聲訓練
三年級的歌唱教學中逐漸加入了二聲部的歌曲,因此,在發聲訓練上,音樂老師也可以加入一些二聲部的發聲訓練。一條簡單的發聲訓練曲,但它能夠讓學生多接觸二聲部,在自己發聲的同時,能夠找到兩聲部中間和諧的感覺。
例如: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三年級上冊《讓歌聲更美好》專題中有這樣一條二聲部的發聲訓練:
學生的發聲練習應該是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不應急于求成,音樂教師在發聲訓練的練習中,應當創造恰當的音樂情境,同時結合具體的音樂形象來進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升訓練的效果。
二、結合柯爾文手勢和其他可視形象,進行音高、音準訓練
柯爾文手勢由約翰·柯爾文在19世紀70年代創造,其借助7種不同的手勢和在身體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來代表7個不同的唱名,在空間把所唱音的高低關系體現出來。它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音高、音準的調整與交流的一個身體語言形式。而在教學中,老師在一首歌曲教唱完成后,會發現有些學生容易跑調,同時也沒有音的高低感覺,對音準也沒有概念。此時,我們就可以利用柯爾文手勢來進行教學,把音高形象化、可視化。如下圖:
教師要建立課堂聽音訓練制度,每一節音樂課除發聲練習外,還應注意訓練學生的音準,比如,筆者經常用的音準訓練有:
1.隨著琴聲唱唱做做
老師在鋼琴上分別彈出3個不同音高的音,學生靜心聆聽,然后用柯爾文手勢告訴老師彈的是什么音符,并且唱出準確的音高。
2.看完手勢后唱音符
在安靜的環境下,老師把這節課要教的歌曲用手勢表示出來,然后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柯爾文手勢唱出正確的旋律,并且能夠正確做出手勢。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內心聽覺,當老師做手勢的時候,學生在心里唱出旋律,等老師做完后,學生基本上能夠正確的唱出來了。
3.手勢和唱名進行卡農
結合第2點要求,老師在學生唱出第一句旋律的同時做第二句旋律的手勢,以此類推。手勢和唱名進行卡農需要在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柯爾文手勢的前提下進行。這種訓練能夠加強學生的內心聽覺。
4.二聲部手勢學唱
這種訓練對老師的要求較高,老師要能夠用兩只手同時做出不同的手勢,學生只要能夠認識手勢就基本上能夠進行這類訓練。學生在唱自己手勢的同時,還要注意觀察另一聲部的聲音,以達到和諧的聲音效果。
除柯爾文手勢訓練以外,音高、音準的訓練還有許多不同的方式,比如:利用圖譜的方式、利用旋律線的方式、利用空間高低的方式等。在學生把音高進行可視化后,學生的音準也就準確了。在訓練過程中,教師的訓練方式需隨學生的學習進度、掌握程度來進行調整和創編,以期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音高、音準掌握水平。
三、結合身體的動作,進行節奏訓練
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過有節奏地說、拍手、行走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學習音值、節奏型、節拍、速度、力度等節奏要素。在節奏教學中教師應強調音樂與身體運動相結合,以動為主,使學生通過節奏運動學習獲得良好的音樂感知能力,提高節奏能力。在節奏訓練中老師要把視、聽、唱、觸等多種感官有效結合起來,同時還可以結合歌曲做一系列的律動,如:拍手、拍腿、拍肩、跺腳、捻指等。
例如: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教材2012年版中:一年級上冊《爺爺、爸爸和我》
1=D 2/4
3 5 5 | 6 5 | XX XX|XX XX|
小朋友 跑步 ti ti ti ti ti ti ti ti
6 5 3 5 |2- |3 1 |5 3 |X X |
多呀多快 樂,爸爸 走路 da da
X X |6 2 |5- | 6·3 |2 3 |X -|
da da真神 氣,爺爺 邁步 da a
X - |3·2 |1-‖
da a 走得 慢。
這首歌曲結合小朋友的跑步身體動作,爸爸走路的身體動作,爺爺邁步的身體動作來進行XX 、 X 和X-的節奏訓練。在身體動作的表演中進行節奏的學習,能夠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表演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節奏訓練。
四、結合歌詞的內容,進行情感的體驗
有的老師往往有這樣的感覺:歌曲教學完成了,可學生所唱的歌曲不是那么的悅耳、動聽。究其原因,是歌曲的情感沒能很好地激發出來,一首歌曲的歌詞中蘊含了豐富的情感。教師應從歌詞入手,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在理解歌詞內容后,再將歌詞的情緒內化。這樣,學生對這首歌曲的情感就有所了解和把握了。此外,安靜地聽聆聽歌曲也很重要。歌曲的旋律本就賦予了這首歌曲的感情基調,而在聆聽歌曲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聽覺產生聯動,使其身心舒服愉悅的同時與自己的內心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內心的真實而豐富的情感。
總之,唱歌教學是音樂課的基礎。它具有系統性、復雜性、循序漸進性的特點,每一首歌曲都有適合其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上有關音樂課中的唱歌教學措施只是我在小學音樂唱歌教學中的經驗之談,并非適用于所有唱歌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唱歌教學的方法和模式將會得到及時與快速的更新和發展,我也將不斷地探尋。
參考文獻:
[1]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張 前,劉清華.音樂鑒賞[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育英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