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版行業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我國文化歷史悠久,出版行業無論在規模上、質量上、種類上都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隨著知識經濟向信息化過渡,市場開放程度的逐步擴大,我國出版行業也將逐漸由傳統的單一性、封閉性向多元化、開放化轉型,未來出版行業在生產方式、管理方式、運行機制、經營規模等方面也將發生深刻的變化。基于我國出版行業所面臨的嚴峻現實,如何加快調整產業格局、深化體制改革是其應對日益嚴峻的市場挑戰的重大問題,也是本文所探討的重點所在。
關鍵詞:出版產業;發展趨勢;應對措施
近年來,我國出版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其在出版過程、市場營銷過程、新產品開發過程中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與轉型,但是,根深蒂固的體制環境和對市場前景預判的不足,也使得我國出版產業在二十一世紀的發展困難重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信息全球化的深化,我國出版產業既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只有清楚地認識我國出版產業的發展現狀,正確預測產業發展的趨勢,并基于現實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調整措施,如此才能重新獲得市場的認可,真正實行實現中興。
一、出版行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就目前來看,我國出版產業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如下特點:
1.我國出版產業發展迅猛,市場總體規模不斷擴大
目前,我國出版產業雖然面臨著巨大的市場危機,但是出版單位在數量與規模上仍然呈現出雙重擴張的模式。近年來,我國圖書發行總量不斷擴大,已達到約80億冊規模,出版圖書刊物也達到近30萬種,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了近40倍。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出版產業逐漸參與市場的競爭,從民間資本與國際資本手中開辟除了一條自己的道路,經過不斷深化的改革與市場調整,已形成了結構完整、門類齊全、規模龐大、影響力巨大、產業分工明顯的出版產業體系,無論是圖書出版,還是報刊雜志出版,其資金規模以及覆蓋面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新興網絡文化市場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處于傳統文化“產能”不足缺陷中的出版產業實現二次發展,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新興出版物早已超過了傳統文化出版市場規模,另外,隨著我國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以教輔資料為主的圖書市場也刺激了我國出版產業的發展,致使其規模不斷擴大。
2.我國的出版產業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影響力明顯提升
我國出版產業對國家GDP的貢獻率遠遠超過國家平均水平,并且,出版市場規模龐大,出版種類和出版規模都雄踞世界前列。目前,隨著國際化交流的不斷擴大,出版產業的國際化戰略也得到了實施,參與國際競爭、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加快自身的發展已成為了出版行業的共識。我國出版產業在引進國際先進管理理念和印刷技術的同時,也不斷引入國際出版刊物,并且充分地利用國際書展的平臺來“推銷”民族文化,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經過幾十年的耕耘,我國出版產業在國際市場中已占據重要的地位,國際影響力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我國出版業的國際化格局也正在形成。
3.新興媒體的威脅逐漸顯露,我國傳統出版產業面臨著巨大的市場挑戰
在網絡技術和移動設備沒有普及之前,人們幾乎只能使用紙質書籍、報刊等來作為獲取信息與知識的渠道,然而,從新媒體出現以來,傳統出版產業與新媒體之爭就從沒停止過。到了今天,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移動設備為主的新媒體早已得到了大面積的普及,以多介質、多媒體為代表的出版物在市場中具有較強的便捷性、新穎性、時效性,反觀傳統的出版刊物,雖然也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但是,受制于出版形式,其發行模式以逐漸不能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閱讀需求,逐漸被新興媒體趕超。
4.市場經營局面無序,營銷理念落后,手段單一
長期以來,我國出版產業雖然總體規模較大,但是個體規模較小,集中程度低,地域色彩濃厚,全國性的市場并且統一,大多存在分割的局面。并且,出版行業的短期投機行為十分嚴重,部分出版商缺乏誠信,致使市場競爭處于無序狀態,大量內容低俗、質量低劣的出版刊物充斥市場,使得出版市場環境逐漸惡劣。并且,在出版結構上,嚴重偏向教育出版,而大眾讀物出版卻遠遠落后于教輔教材出版,導致出版結構失衡。在出版市場中,我國出版產業一方面表現出并不重視營銷的現象,另一方面又表現出市場過度商業炒作某些項目,但是對于長期的、理性的、多元化的營銷理念卻始終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反而僅依靠簡單的低價銷售來獲取市場訂單,如若不注重產業的調整,其遲早會被市場所淘汰。
二、我國出版產業的發展趨勢分析
我國的出版產業在面對新興媒體強烈的市場競爭以來,也在不斷的反思和調整,產業結構改革已勢在必行,概括起來,我國出版產業的發展方向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社會資本逐漸融合,股份化成為產業資本結構調整的基礎
相對于目前我國出版產業規模小、地域格局顯著地特點,國有大型出版產業并不多見,龐大的出版市場在大型出版產業格局中需要小型的出版資本來彌補,資金來源的多元化不僅可以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同時還可以不斷增強出版產業的市場抗壓能力。近代以來,我國出版產業在資本上就開始走股份化的道路,并且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成績,一個優秀的出版企業其資本構成不僅有國有資本、民營資本,也有外資資本,股份制資本結構所帶來的是產業在市場中的整體活力。股份制資本機構是順應未來出版市場轉型的最佳行駛,依靠資本轉型才能真正保持產業的市場活力。
2.文化與市場雙重導向作用下的產業化發展
出版產業在本質上屬于文化產業的一種,它不僅具有文化特性,還具有商業屬性,通過市場發行與訂閱等方式來獲取經濟利益。當然,出版產業同樣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導向,它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引導社會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這種責任是出版產業必須具備的社會功能之一,不應該、也不能夠在股份制調整中消亡。因此,出版產業要想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那么就必須實行規模化、集約化,謀求更加廣闊的市場份額和優勢。
3.技術手段以及信息獲取的數字化
隨著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發展,信息獲取的便捷性、快捷性和時效性已經成為當前人們的普遍態度和要求。出版產業不能依靠“快餐文化”來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視了對傳統市場的維護,尤其是對人們閱讀習慣的適應。數字化是一種信息獲取手段,同樣也是出版技術手段,通過數字化的信息傳播和獲取方式,出版產業能夠快速地適應現代人們的閱讀 ,實現技術、資本、業務、市場的有機整合,達到現實與經濟上的利益最大化。
4.出版資源與市場的國際化趨勢
我國出版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知識傳播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逐漸增強,文化軟實力地對外擴張就成為了提升國家影響力的主要工具,并且,由于我國文化獨特的韻味,其必將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這需要一個契機,那就是出版產業的國際化。出版產業的國際化趨勢不僅是國際產業調整與資本結構重組的需要,同時也是信息全球化的要求,我國文化要想更快、更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并獲取優秀的外國文化精華,那么就只有通過國際平臺,實現出版集團的國際化,才能掌握文化傳播的主動權,占據出版產業發展的先機。
未來出版產業的發展趨勢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努力實現產業轉型,擴大經營范圍,跨媒體經營,走上傳媒融合之路;另一方面又必須及時接納和采取新技術,不斷升級產業鏈,在技術上實現信息獲取與采集的多元化。出版產業的管理體制也需要作出相應的改變和創新,放寬對出版產業的限制,使之能盡快從傳統的產業鏈條中轉身過來,依托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國際資本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實現資源的重新配置。雖然新興技術對我國出版產業的影響還不致命,但是,出版產業的戰略調整與換代升級卻已迫在眉睫,歷史的洪流不可阻擋,我國出版產業要想在明天的市場中繼續生存并保持或擴大影響力,那么就必須從當下開始,加大人力、物力、財力地投入,追趕世界出版產業的步伐,與國際接軌,實現整個產業的轉型。
參考文獻:
[1]孫 曄.宏觀環境對我國圖書出版業的影響[J].大學出版,2002(2).
[2]朱偉峰.打造國際一流傳媒集團迫在眉睫[J].中國出版,2009(Z1).
[3]王關義.中國出版業發展:現狀趨勢與變革[J].科技與出版,2010(1).
(作者單位:劉 斌 中國藥業雜志社;楊巧紅 重慶市醫療器械質量檢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