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嗣環在《口技》中運用簡練而精確的語言,惟妙惟肖地敘寫了一場精彩的口技,給人以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受。尤其是作者巧妙借用動靜結合、正側相襯的寫作手法,更使得口技表演者的超絕技藝得到了充分的彰顯。
一、動靜結合。
文章第三段在表現一家人從醒到睡的情況及賓客情緒的變化時是這樣寫的:“未幾,夫鼾聲起……夢中咳嗽”。其中,“未幾”這一時間副詞,承接了上段描寫表演的高潮,表現出這段高潮所持續的短暫時間,“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則寫出了表演的響聲由大轉小,室內由鬧轉靜、由顯而微時的情景。“微聞有鼠作作索索”,進一步表現出室內的靜。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動。這便是運用以動襯靜的寫作手法,用鼠聲襯托出這種寧靜的環境,既充滿生活氣息,又有情節上的突兀變化,由起先的喧鬧陡然落為平靜,也為下文積勢蓄力,暗示將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現。而表演效果則從側面體現出來,用原文語句回答即:“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二、正側相襯。
文中正面描寫了一家人深夜驚醒及賓客默嘆時的情景。如“遙聞……眾妙必備。”“遙聞”說明了聲音傳播之遠,“欠伸”“囈語”則在近前,表明了聲音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的特征。而文中介紹這家人從醒到又睡的情況及賓客情緒的變化是正面描寫,寫出了一家人漸入夢鄉時的情景。體現出了精彩絕倫的表演效果,讀后令人回味無窮。
而文中三次描述聽眾的反應則均為側面描寫。一是“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表現了聽眾已經將自己的感情熔鑄在口技表演中的情景。二是“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表現了聽眾隨表演內容而變化的心態,他們似乎早已融入口技表演中而難以自持。 三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說明口技表演已達到以假亂真的絕妙境界,使聽眾仿佛置身火場。
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細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表現了這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對聽眾的巨大吸引力,從而烘托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即學即練】
閱讀下面選段,回答后面問題。
除夕夜,小山村沸騰起來。農家院子里、大街上、打谷場上喜慶的爆竹聲連成一片。禮花彈和雙響炮接連不斷“噌噌噌”躥到空中,隨即爆破響,開出一朵朵燦爛的火花,將小山村的夜空映得火紅。小山村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似開了鍋一般。火紅的燈籠四下飛躥,似一顆顆美麗的流星,那是孩子們提著紅燈籠在街里跑來跑去。小山村安靜下來的時候,天邊已經露出魚肚白。累乏了的孩子們東倒西歪地橫在炕上睡著了,女人們就躺在孩子的旁邊,也早已進入夢鄉。老酒壇子里的棗酒早已喝去大半,桌子上的菜肴只剩殘底,幾雙筷子橫七豎八,一片狼藉。濃濃的甘醇的棗酒,早已將老爺爺和幾個男人浸潤得醉眼乜斜,紅光滿面。
熟睡中的男人女人和孩童,那翹著的彎彎的嘴角正甜甜地咧著,不時有輕輕的笑聲傳出來——過去一年的辛勞苦累沒有白費,它換來的是五谷豐登和幸福美滿的日子!
——丁吉槐《山村年來早》
1.這段文字主要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描繪出一幅怎樣的圖景?
2.請以“記一次民俗活動”為主題內容寫一段500字左右的文章,要運用上述文字的寫作手法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答題紙自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