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正面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形式,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tài)直接具體地描繪出來,也稱直接描寫,這是一般的記敘文和文學創(chuàng)作時常用的一種表達方法。但在平時的寫作中,正面描寫還是多運用于對人物的細致描摹上,把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一般情況下,出色的正面描寫能使人物描摹得更加傳神,同時,也對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關于正面描寫的兩個精彩片段,希望同學們能夠在仔細閱讀后,學習借鑒名家的寫作技巧。
[片段一]
母親瘦削的憔悴的臉,被口罩遮住二分之一。口罩已濕了,一層氈絨附著上面,使它變成了毛茸茸的褐色的。母親的頭發(fā)上衣服上也落滿了氈絨,母親整個人都變成毛茸茸的褐色的。這個角落更缺少光線,更暗。一只可能是100瓦的燈泡,懸吊在縫紉機上方,向窒悶的空間繼續(xù)散發(fā)熱。一股蒸蒸的熱氣頓時包圍了我。縫紉機板上水淋淋的,是母親滴落的汗。
——梁曉聲《母親,我不識字的文學導師》
[片段二]
爸爸氣極了,一把把我從床上拖過來,我的眼淚就流出來了。爸爸左看右看,結果從桌上抄起雞毛撣子倒轉來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掄,就發(fā)出咻咻的聲音,我挨打了!
——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比較鑒賞】
在片段一中,作者對母親的外貌及神態(tài)方面做了非常細致的描摹。其中,“瘦削的憔悴的臉”寫出了母親的辛勞,而“母親整個人都變成毛茸茸的褐色的”這一句則表現(xiàn)了母親在趕工時忘我的工作狀態(tài),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片段二中,作者則通過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如“拖”“抄”“倒轉”“拿”“掄”,凸顯了“我”的爸爸性格嚴厲的一面,特別是在教育兒女方面,他這樣做的原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從小就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總之,同學們在進行正面描寫的時候,一定要抓住人物最本質的特征來寫,尤其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外貌描寫的時候,切忌千人一面,也就是說不要總是沿用公式化的寫作模式來行文。在進行動作或語言描寫時,不要總記流水賬,而是要選出最能表現(xiàn)這件事的幾句話或幾個動作來寫。在進行心理描寫的時候,絕對不能出現(xiàn)長篇大論,絕不能為寫心理而寫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