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
生肖文化發(fā)展至今,其影響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節(jié)日中,人們經(jīng)常將含有當年生肖的祝福語送給親人朋友,談婚論嫁時,也會參考生肖的匹配程度……現(xiàn)在,生肖文化正同中華民族的其他傳統(tǒng)文化一起走向世界,煥發(fā)出日益蓬勃的生命力。
【趣味生肖知識】
1.民間傳說
當年軒轅黃帝要選十二種動物擔任宮廷衛(wèi)士,貓托老鼠報名,老鼠給忘了,結(jié)果貓沒有被選上,從此與鼠結(jié)下仇怨。其余的動物,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卻竄到牛背上,豬也跟著起哄,于是老鼠排第一,豬排最后?;⒑妄埐环?,被封為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卻排在鼠和牛的后面。兔子也不服,和龍賽跑,結(jié)果排在了龍的前面。狗又不平,一氣之下咬了兔子,為此被罰在了倒數(shù)第二。蛇、馬、羊、猴、雞也經(jīng)過一番較量,一一排定了位置,最后形成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順序。
2.歇后語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牛鼻子穿環(huán)(讓人牽著走)
老虎當和尚(人面獸心)
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海龍王打哈欠(好大口氣)
蛇鉆窟窿(顧前不顧后)
馬尾穿豆腐(提不起來)
羊群里跑出個駱駝(抖什么威風)
猴子撈月亮(空忙一場)
斗敗的公雞(垂頭喪氣)
狗逮老鼠貓看家(反常)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都不是人)
3.成語
鼠目寸光 牛刀小試
虎視眈眈 兔死狐悲
龍飛鳳舞 畫蛇添足
馬到成功 亡羊補牢
殺雞儆猴 聞雞起舞
白云蒼狗 泥豬疥狗
【從誤解到理解】
十二生肖上告
人類的“罪狀”
□嘉年華
鼠:告“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難道凡是過街的老鼠都要打嗎?我又沒違反你們?nèi)祟惖慕煌ㄒ?guī)則,何況我走的還是“人行道”呢。
牛:告“對牛彈琴”。這話怎么能比喻成對蠢人講大道理而白費口舌呢?應該比喻成是某些人彈琴水平太差,連人都聽不懂還彈給牛聽,要是我都聽懂了,不就證明了你彈琴水平高超,非同一般嗎?
虎:告“畫虎畫皮難畫骨”。你們?nèi)祟惍嫯嬎讲恍羞€不努力發(fā)奮,盡說些風涼話!日后把“難”字改為“易”字,別傷我自尊嘛!
兔:告“兔子不吃窩邊草”。沒聽說斬草除根嗎?我只吃葉子,它還會長的嘛!我可不像人類,喜歡跑大老遠吃白飯。
龍:告“龍多乃旱”。我們是有嚴格家規(guī)的,多了也旱不了,再說了,我們會多嗎?早在我爺爺起就施行“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了。
蛇:告“打蛇不死自遭害”。人就是如此殘酷!打死我后,難道你們就可以逍遙法外了嗎?
馬:告“好馬不吃回頭草”。我就是一匹專吃回頭草的好馬,而且我這種作風是一種“溫故而知新”的優(yōu)良作風。
羊:告“羊質(zhì)虎皮”功不就。這怎么能說我穿件虎皮來嚇人而實際上卻無能呢?這可是跟你們?nèi)祟悓W的,人類不是也常穿虎皮做的衣服嗎?為什么不稱這些人為“人質(zhì)虎皮”呢?
猴:告“猴子撈月一場空”。雖然月亮沒撈到,收獲還是有的,至少我明白了水里的月亮是撈不起來的,這怎能說是一場空呢?
雞:告“殺雞儆猴”。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拿我的性命開玩笑就能解決根本問題嗎?這簡直是“文不對題”!要“殺猴嚇猴”方才有效嘛。
狗:告“狗拿耗子多管閑事”。我這是學習英雄,也是為貓“減負”,發(fā)揚我個人“助貓為樂”的精神。
豬:告“臭豬自有爛鼻子聞”。就算我臭,難道鼻子好的人就不會來聞?不聞你怎么知道我臭呢?
(選自《笑吧》2009年第3期,有改動)
視點
本文從十二生肖的視角出發(fā),對十二條千百年來流傳于我國民間的膾炙人口的成語、俗語、歇后語作了顛覆性的詮釋。作者站在這些動物的立場上,針對這些成語、俗語、歇后語中對動物的誤解和偏見進行了有力的批駁,風格詼諧,觀點清晰,讓人在歡笑之余接受動物們的批評,反思在生活中對動物的種種誤解和偏見。
【從惡魔到功臣】
蛇年漫談
□張 勃
令人敬畏的蛇
美國哈里斯調(diào)查機構(gòu)的一次民意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蛇是“普遍令人恐懼的東西”。有研究者甚至認為,人對蛇的恐懼可能是與生俱來的。怕蛇,其根本原因大約是在于長期以來人類的生命安全都受到蛇的直接威脅。
對于恐懼的事物,人類通常采取的態(tài)度和做法有兩個:厭惡驅(qū)避或者崇拜討好,于蛇亦然。我國有不少與蛇相關(guān)的詞語,最能反映人對蛇的厭惡態(tài)度。比如,“蛇豕”比喻貪婪殘暴的人;“牛鬼蛇神”比喻各種邪惡的壞人;“蛇口蜂針”比喻一個人心腸極其惡毒;“貪蛇忘尾”比喻只圖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后果;“蛇盤鬼附”比喻相互勾結(jié);“佛口蛇心”比喻嘴巧偽善;“蛇鼠橫行”比喻惡人得勢、胡作非為等。蛇大約只有“攀龍附鳳”,緊隨“龍”后與其共同組成詞語時,才具有了一些褒義,比如“筆走龍蛇”“龍蛇飛動”等,只是這樣的詞并不多見。
人與蛇的斗爭
蛇要生存,人要生活,當蛇與人共處同一方水土,并以人或家畜為食,其生存危害到人的生活時,沖突便不可避免。盡管蛇兇猛惡煞,人怕它懼它,但人又絕不會一味屈從,坐以待斃,他們總是憤然而起,與蛇展開殊死搏斗,以贏得生活的權(quán)利。著名的“李寄斬蛇”的故事就圍繞著人蛇斗爭的主題而展開。
話說東越國閩中庸嶺西北低濕之地有一條大蛇,長七八丈,大十余圍。當?shù)厝撕ε滤?,?jīng)常用牛羊祭祀,可它仍不罷休,或托夢,或告訴巫祝一類的人要吃十二三歲的女童。于是每年農(nóng)歷八月祭蛇時,就會有一個女童被送到洞口,供它享用。一條惡蛇弄得人心惶惶,不能自安。這一年又到了送女童的時候,將樂縣(今福建將樂)李誕家的小女兒李寄主動要求前去,并預先備好利劍和會咬蛇的狗。祭蛇的日子到了,李寄先將香甜的米飯放在洞口,大蛇聞到香味就爬出來吃。李寄瞅準時機,一邊放狗上去撕咬,一邊拿劍猛砍,蛇疼得從洞中跳出,很快就死掉了。這則故事告訴人們,對于惡蛇一味恐懼退讓只會讓它得寸進尺,造成更大的危害,勇敢而機智地進行斗爭才是免除蛇患的正確對策。
食蛇與弄蛇
蛇種類多樣,與人類的關(guān)系也頗不相同。在民俗生活中,蛇不僅被敬畏和斗爭,也常被人們所利用。
蛇肉可做成各種菜肴,但它也有治病的作用。曬干的蛇肉也可以入藥。談起入藥,蛇膽的利用率比蛇肉更高。蛇膽的藥用價值很早就被發(fā)現(xiàn),唐代普安州已有專門的養(yǎng)蛇戶提供優(yōu)質(zhì)蛇膽。
弄蛇的做法古已有之。漢代武氏祠的畫像石中就刻有弄蛇的場面。至于印度的耍蛇人更是遠近聞名,在悠揚的笛聲中翩翩起舞的蛇,不僅可以令人暫時忘卻它的可怕之處,還可以給人帶來愉悅的感受。
蛇對人的生活、生產(chǎn)也有所幫助。比如老鼠糟蹋糧食、傳播疾病,對人類危害很大,蛇以鼠為食,就有益民生。在山東省定陶縣,二月二龍?zhí)ь^的節(jié)氣里的早晨就忌諱梳頭,俗信梳頭“屋里掉長蟲”(即蛇)。但若對著糧囤梳頭就沒有什么忌諱,因為蛇落在糧囤里,正好可以保護糧食不受老鼠的偷盜和嚙咬。
(選自《百科知識》2013年第1期,有刪改)
視點
文章從人蛇關(guān)系的發(fā)展演變的角度分層介紹,通過對我國古代與蛇有關(guān)的大量歷史文化資料的分析和引用,生動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蛇與人類共處中的恩恩怨怨,讓我們能更科學、客觀、全面地認識這種令我們感到恐懼的動物。而我們的先人把蛇列為十二生肖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出于對蛇的一種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