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非洲象是如何吃到短小的草的?隨著北冰洋的融化,北極熊又將何去何從?這些大自然的生存法則是奇妙的,它激發著人類不斷去探索,并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進行反思。
探尋野性的生存方式
肯尼亞野性法則(節選)
□王大騏
凌晨5點半,守夜人敲響了別墅的木門,費力地推開門之后,身后的乞力馬扎羅山還隱藏在黑暗當中。梳洗完畢,我們坐上了“狩獵”之旅專用的路虎吉普車。
很快,草原上渾圓的太陽升了起來,陽光噴薄而出,灑向腳下干旱的大地,乞力馬扎羅山少有地完全展露了它的雄姿,距離汽車不遠處的象群開始了活動——由于在數量上的突出,它們是安博塞利保護區的主要居民。
這些非洲象喜歡群居,一般由一頭雄象率領,最大的家族里有近20頭。它們居無定所,以野草、樹葉、樹皮、嫩枝為食,距離車5米處有一頭離群的公象,正在享用著一天的第一頓佳肴。
這頭公象體形巨大,牙齒又白又長,而草很短,鼻子根本卷不著。但大象不緊不慢,抬起前腳,輕輕地踢草的根部。一下、兩下、三下,草被連根踢起。接著大象用鼻子將草卷起,在鼻子上來回搓幾下,搓掉草上的泥土,最后再用嘴對著草吹一口氣,算是最后一次清除草上的灰塵。如果草的根部結有泥塊,它就用鼻子將泥塊卷到象牙上輕輕擦一下,泥塊很快松落。在經過這么多的工序后,草終于被送入了口中。一頭成年象一天的食草量可以達到上百斤。
可是由于水越來越少,安博塞利的環境近年不斷惡化。寬廣的湖面不見了,只剩下幾片狹窄的沼澤。本來很多的金合歡樹,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水,也倒了不少。最要緊的是,保護區內環境的惡化已經影響到動物的生存。據說去年就有不少大象死亡,原因是水與草的日漸稀少。
我第二次見到大象是一天后,在阿伯代爾國家公園茂密的叢林中,樹頂旅館是其中唯一的人類建筑。下車一看,粗糙的全木外形讓我誤以為這是一座監獄,但其實它是一棟可以容納百人居住食宿的觀景臺。
樹頂旅館前后各有一個池塘,每天都有許多野生動物來這里補充水分和鹽分,而工作人員也會有意地向泥地里撒鹽,以吸引動物的到來。入夜,動物來得更多、更勤些。樹頂旅館有專門的守夜人員,以事先約定的“警鈴”向睡夢中的旅客通報它們的來臨。客人感興趣的話,就披衣或裹著毛毯起床,在睡眼惺忪中觀看樓底下的動物們。當然,想做一夜美夢的人也可以將警鈴關閉。
當象群來臨時,警鈴完全成了個擺設,因為大象的叫聲即使是在茫茫草原上,也可以傳出3公里之遠。我趴在窗戶上,底下聚集了十幾頭大象,有大有小,似乎是一個家族在聚餐,它們吃鹽的動作跟吃草如出一轍,先用前腳踢松泥土,然后用鼻子把松土送入嘴里,吸取其中的鹽分。
大象一邊吃一邊發出高低長短不同的聲音。有一個居住在非洲長達10年的動物學家,專門研究大象語言,她認為大象的情感遠比人類想象的細膩,而不同的場合和情緒,它們都會通過聲音表達,有些是人耳無法捕捉的。
為了破譯大象的亞音頻叫聲,她在大象的頸部安置了高靈敏麥克風和一個GPS跟蹤系統。這兩種設備能讓研究人員將大象發出的聲音與其行為相聯系,從而獲取其語言信息。
她發現懷孕的母象發出的低沉的聲音,是讓象群中的其他大象開始干活。有的聲音則是讓象群提高警惕,提防食肉動物,環繞新生小象以保護它們的安全。
關于大象,人類目前所知實在甚少,就連大象自然死亡后尸體去了哪里,對科學家來說還依然是個謎。
(選自《時文博覽》2013年第5期,有改動)
心湖漣漪
一方面,象群的生存法則之謎還未解開;一方面,環境的惡化卻已經威脅到動物的生存。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請不要讓后世子孫也去追尋逝去的野性時代。
反思人類的生活狀態
無冰的北冰洋
□麻曉天
北極熊的末路
根據美國冰雪數據中心的統計,2012年9月16日,北冰洋海冰面積為132萬平方英里,覆蓋了北冰洋洋面的24%,這是2012年的最低值;而在2007年,覆蓋率最低值為29%。與2007年聯合國氣候報告預測的2050年前后相比,北冰洋海冰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進行融化。《紐約時報》也作出預測,北冰洋海冰將在2020年前徹底消失,成為一片“無冰洋”。
北冰洋位于地球最北端,面積不足1500萬平方公里,是全球四大洋中面積最小的一個。那里本是個淡水湖,湖水通過一條狹窄的通路流入大西洋。1820萬年前,板塊運動致使狹窄的通道漸漸變成較寬的海峽,大西洋海水流進北極圈,形成了今天的北冰洋。由于地理位置的緣故,北冰洋常年被大量海冰覆蓋。
近幾年來,石油和天然氣等燃料的廣泛使用,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大幅增加。氣候學家們普遍認為,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暖,是北極海冰融化的罪魁禍首。除了氣溫升高的直接影響,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北冰洋海域上空的云層增高、整體云量減少,也是北冰洋地區的海冰及冰河消融的原因之一。
北極海冰已經是浮冰,其融化后并不會直接導致海平面的上升,但結冰時的北極海冰是明亮的反射體,它能將該地區80%的陽光反射回太空,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太陽對地球的“加熱”作用。一旦這些海冰融化,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北冰洋將吸收北極地區90%的陽光,這將加速北冰洋附近格陵蘭島冰蓋的融化,進而導致海平面上升。今年夏天,格陵蘭冰蓋97%的表面都曾一度融化。
全球變暖導致海冰冰層變薄,原本不透光的冰層已經開始變得可以通過光線,為浮游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可能。海洋浮游植物是所有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鏈的基礎和重要環節,海洋浮游植物大爆發發生的時間一旦改變,將極大影響到那些以它們為食,以及食物鏈上更高級的海洋生物的生存。
這幾乎昭示了北冰洋的未來——北極熊消失,過去寒冷的海水成為一個新的動物樂園……美國宇航局海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項目主管保拉·邦特姆皮(Paula Bontempi)對這個發現的評價是:“此項發現的意義簡直就像是在莫哈維沙漠的中心發現了熱帶雨林!”
北冰洋融化的利弊
盡管海平面正以每年約30厘米的速度上升,許多人將無家可歸,但海冰融化導致全球氣候巨變才是全人類的噩夢。
聯合國公布的氣象研究資料指出,由于全球大氣的能量、質量是守恒的,全球變暖使得某個地區溫度持續異常偏高,而在周圍某個地方氣溫就會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極端天氣。
當然,北冰洋融化帶來的也不全是壞事情,有些人正在從中發現商機。據稱,北冰洋夏季海冰完全消失后,美國西海岸到遠東穿越北極的航線將被開辟;而氣候條件的變化,可能使北冰洋成為新的度假勝地;海冰融化后,北極更多的油氣資源不再受冰層保護,海底化石燃料的開采將更加便利。屆時,勢必會引起一股“淘金熱”。
(選自《潤·文摘》2013年第1期)
思維遷移
“全球變暖”這個話題早已不再是新鮮事了,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條道路我們依然在摸索。請你為“如何面對北冰洋融化”提出幾條切合生活實際的建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