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山行
□[北宋]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作者介紹
梅堯臣(1002—1060),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世稱宛陵先生,是宋詩的“開山鼻祖”。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有《宛陵先生集》六十卷,《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
名詞解釋
本詩屬于山水田園詩,這類詩歌多描寫自然風光、鄉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詩境清幽閑適,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且多用白描手法。
逐字逐句品讀
詩歌首聯“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表明了詩人對山野景物的喜愛之情,交代了其之所以喜愛這些景物的原因。按照常規語言習慣,應該是“千山高復低”的景象使詩人感到恰好與自己喜歡山野風景的情趣相合,而這里倒過來寫,顯然是另有用意。一個“愜”字足以讓我們體會出當時詩人心滿意足的心情。
詩歌頷聯“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則集中筆墨描寫“山行”所看到的景色,第一句承接上聯“千山”寫“好峰隨處改”,第二句扣題目“山行”,寫詩人獨自在山中游覽的感受。“好峰隨處改”即隨便走到一處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觀,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移步換形。這里所用的“改”字很好地揭示了題目中“山行”的內涵。“幽徑獨行迷”中的“幽徑”一詞指的是蜿蜒曲折,深邃幽靜,“獨行迷”是說一個人行走其間,沉迷于幽靜,不知不覺便迷失了方向。
詩歌頸聯“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寫的是動態的景物,同時也告訴了我們詩人“山行”的季節時令——深秋,只有深秋才會出現“霜落”“林空”的現象。而且,只有“霜落”,熊才能“升樹”,否則是不易爬上去的;只有“林空”,才能看見“鹿飲溪”,否則濃密的樹蔭會讓你的眼睛看不到任何東西。“熊升樹”寫出了艷陽已高照,山間變得溫馨明媚;“鹿飲溪”寫出了林間的空曠,也寫出了安逸與恬靜。
詩歌尾聯“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巧妙運用了設問手法,寫出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語境,移步換景,一幅原生態的畫面映入眼簾,表達出詩人超脫、淡泊的閑適恬靜心態。
寫作特色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全詩語言樸素,以描寫自然景色為主要內容,其中情因景生,景隨情移,以典型的景物描寫表達了詩人的“野情”。另外,詩境的揭示與開拓也給人帶來了無限的情趣。
讀后一思
1.解釋下列句中黑體詞語的意思。
(1)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
(2)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
2.請從詩中任選一句進行簡要賞析。(答題紙自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