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市雙擁辦主任趙權升結緣雙擁工作一干就是25年,親歷了鎮江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六連冠。這期間,為部隊辦的實事說不清,解的難題道不完,被官兵們譽為“知心主任”。6月28日,聽說他要到軍營上門服務,筆者決定跟隨——
“趙主任好!”
“趙主任好!”
……
6月28日早晨,筆者跟隨鎮江市雙擁辦主任趙權升來到駐鎮某部軍營,看一看他到軍營忙些啥。沒想到,一些官兵大老遠就熱情地跟趙主任打招呼。筆者不禁納悶,趙主任怎么跟大家這么熟悉呢?
“趙主任干雙擁工作已經25年了,每年都要到軍營調研、征求意見,為官兵們辦實事、解難題,哪年不來五六次,大家能不記住他嗎?”駐鎮某部群工干事楊俊杰的一席話,消除了筆者心中的疑問。
話音未落,趙主任熟門熟路地走進駐鎮某部政治部會議室,與駐鎮某部政治部主任宋浩也不寒暄,就開門見山地說:“今年需要安置工作的軍嫂底數摸清楚了吧?”
“今年共有13名軍嫂需要安置工作。”主任宋浩介紹說,不過還有1名高級士官的家屬需要安置工作,這是士官制度改革以來出現的軍嫂安置新情況。
“高級士官都是部隊建設不可或缺的技術骨干啊!”趙主任不假思索地說,“新情況就得有新辦法。安置好士官隨軍家屬,就是對部隊士官制度改革的最大支持啊!”隨即,他又詢問這名高級士官家屬的詳細情況,一一記錄下來。這些年,鎮江每年都要安置近百名軍嫂,基本做到部隊滿意、安置對象滿意,經趙主任協調安置的千余名軍嫂提起趙主任都表不盡的感激之情。為此,他不知磨破了多少嘴皮,跑了多少路,吃了多少閉門羹,但他看到一個個軍嫂走上稱心的工作崗位,心里比喝了蜜還甜。
軍嫂安置的情況剛摸清,趙主任又關切地問起了有特殊困難的義務兵情況,以便及時申請慈善援助。這項鎮江雙擁工作的創舉,也是在他的關心推動下,3年前,鎮江市慈善總會創新舉措出臺了《義務兵特困家庭慈善救助辦法》。
從那以后,特困義務兵家庭中的直系親屬(即:祖父母、父母和未獨立生活的兄弟姐妹等)當年因重大疾病治療,在醫療保險和社會救助后,自付醫藥費超過8000元或當年遭遇重大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在各種賠付和救濟之后,自身經濟損失超過1萬元,慈善資金一次性給予3000元援助;遭遇上述情況自付醫藥費或自身經濟損失超過2萬元,一次性給予5000元援助。具體申報手續比較簡便,鎮江籍義務兵特困家庭可通過家屬在本市申報;駐鎮部隊義務兵特困家庭可在部隊申報。相關部門接到申報后,20個工作日內通過審核作出援助決定,把慈善資金送到士兵手中。此項舉措實行3年來,已有30多名駐鎮義務兵家庭享受慈善資金的援助,解決了家中的燃眉之急。
“盡快把需要援助的義務兵家庭統計清楚,確保‘八一’前援助資金到位。”當聽說部分官兵野外駐訓還未回營,正在駐訓點分頭了解情況時,趙主任反復叮囑。自1993年以來,鎮江軍地每年都要確定20件互辦實事,他總是一件件地協調,一件件地落實。
鎮江摘取“全國雙擁模范城”六連冠后,面對撲面而來的贊揚聲,趙主任卻從不滿足,從不陶醉,他常常提醒自己:雙擁需要發展,雙擁需要創新。雙擁辦針對新時期雙擁工作的新特點,適時向市委、市政府提出適應時代要求的工作思路,形成了鎮江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雙擁新思路,出臺了《關于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實施意見》,推進軍地思想、軍地文化、軍地教育、軍地衛生、軍地設施、軍地科研、軍地人才等九個方面融合,使雙擁共建更加規范化、制度化。
當趙主任問起今年孩子入學情況時,駐鎮某部主任宋浩開心地說:“軍民教育融合發展,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向駐軍和軍人子女傾斜力度更大了。20多名現役軍人子女入公辦中小學校和幼兒園、托兒所,在同等條件下都優先接收,免交國家和地方規定以外的任何費用。”
聽了宋主任的一番話,趙主任也開心地笑了:“孩子們上學有著落,我心里也踏實了!”
此時,臨近開飯,趙主任急忙和官兵們告別。望著他遠去的忙碌身影,筆者不禁心生感慨:有這樣激情無限、熱心解難的雙擁辦主任,鎮江雙擁工作怎能做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