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跨越發展的鏗鏘足音,鎮江軍民圍繞強國強軍之要繪就雙擁新畫卷,促進了地方生產力發展和駐軍戰斗力提高,6塊“全國雙擁模范城”金牌,成為新時期富國強軍的城市名片。
思路決定出路,圍繞強國強軍夢賦予雙擁工作時代內涵
1994年,鎮江市首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成為該市第一個國家級榮譽。如何珍惜和保持榮譽,1996年12月,在市軍政軍民座談會上,軍地雙方達成共識:圍繞富國強軍大局,與時俱進地創新工作思路,實現雙擁雙贏。
1997年以來,鎮江市委、市政府和軍分區先后按照“雙擁無淡季、無死角、爭一流”、“人人有責、處處有情、事事依法”、“標準更高、特色更優、品牌更響”的創建思路,在全市軍民中形成了“雙擁我有責、雙擁我光榮”的社會理念。市委常委、軍分區司令員曹寅告訴記者,2004年,為適應軍事斗爭準備需要,他們及時提出了“共謀打贏、共促發展、同攀新高”的新思路,地方支持部隊建設的合力進一步聚焦做好軍事斗爭準備。2012年,從促進軍民融合式發展上提出“全面融合、全面提升”的雙擁新要求。這些具有針對性、說服力和可操作性的工作思路,得到全市軍民的廣泛響應和實施。
有了決策、思路,更需要抓落實的力度。該市先后制定了“市委常委、副市長雙擁工作職責”,要求他們在分管范圍內確保雙擁政策法規全面落實和各類“軍”字頭安置任務圓滿完成;建立了“市委常委、副市長部隊聯系點制度”、“軍地領導聯席會議制度”,在軍地之間架起“綠色通道”,及時研究解決雙向需求問題。該市每半年由市委書記、市長主持一次雙擁工作述職報告會,市人大每季度對雙擁工作落實情況進行專題視察和督查,市委和市政府實施綜合表彰,都將雙擁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考評內容并實行“一票否決”。2001年,有9個單位因沒有及時完成隨軍家屬安置任務,與年度政府“特別貢獻獎”失之交臂。
行動源于心動,圍繞強國強軍夢營造人人參與思想共識
在鎮江,有一支5000多人的雙擁志愿者隊伍,他們中間有政府機關工作人員、教師、法官、醫生、部隊官兵,也有離退休人員、普通工人和青少年學生。他們根據自身特長和技能,分別組建了科技擁軍、文化擁軍、法律擁軍等68支雙擁服務隊,常年堅持為駐軍部隊、軍烈屬排憂解難,幫助優撫對象脫貧致富,開展軍民文化聯誼活動等,成為鎮江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據軍分區政委宋建新介紹,為營造“人人參與、人人有責”的雙擁工作氛圍,近年來,鎮江市軍地雙方堅持以培塑大國防觀為抓手,使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國防成為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讓廣大干群心有“國安才能家安”“國強才能民富”的現實體悟。
在鎮江,全市各高速公路出口處、市區主干道都設置了“關心軍隊就是關心自己,愛護駐軍就是愛護鎮江”、“擁軍愛民、雙擁雙贏”等內容的大型永久性雙擁宣傳牌;公共廣場的電子屏幕時刻滾動播映著雙擁公益廣告;車站、商場、醫院等公共“窗口”,“軍人優先”的牌子分外引人注目;各新聞媒體都開設了雙擁專題專欄,形成了“有固定時間、固定版面、固定波段、固定頻道”的“四有”格局;市和轄市區政府網站都開設了國防教育和雙擁專欄;37個國防教育基地和10個紅色旅游景點免費對外開放。
全市上下建立了86個“雙擁工作站”、43個“雙擁示范點”、36個行業“雙擁協會”、120個雙擁宣傳陣地,開通了58條“雙擁熱線電話”和“涉軍維權專線”。京口區在所有社區都建立了“雙擁百米宣傳長廊”,潤州區建立了江蘇首個“雙擁一條街”。這一切,讓鎮江人時時處處置身于雙擁熱潮中。
實招更須實干,圍繞強國強軍夢力促軍民融合式發展
“官兵們盼的,就是我們要辦的”“著眼軍地所需,奉獻自己所能”,成為鎮江雙擁工作求真務實的生動寫照。
鎮江是一座“兵城”,“軍”字頭安置任務成為關注的熱點。2009年起,市委、市政府對轉業干部安置實行“積分考核、雙向選擇”改革,團以上轉業干部全部進部委辦局領導班子,營以下轉業干部90%以上進公務員隊伍。“政府下指標,崗位送軍營”,連續16年實行政府指令性安置,使1750余名隨軍家屬安居樂業。把最好的教育資源向部隊傾斜,為軍人子女就學精選了14所教學質量高的學校。
積極探索融合式發展新路,使雙擁主題更加突出鮮明。市委副書記、市雙擁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茂川告訴記者,該市按照集約使用力量、合理配置資源的原則,把部隊基礎設施建設融入城市改造、通信設施建設、深水港擴建等工程,先后為駐軍部隊修建了17條營區通往高速公路的道路,軍地合建專用加密光纜線路420多公里。同時,以建設先進的國防科技工業為目標,統籌軍民優勢資源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國防科技、民用技術雙向轉移與產業化,培育壯大軍民結合優勢產業,實現軍工經濟與地方經濟優勢互補、深度融合,形成了航空航天、船舶與海洋工程、軍民兩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特種車輛等新型軍民融合產業集群。丹陽市還創建了全國首家軍民結合產業基地,成為江蘇軍民融合式發展示范區。去年“八一”,中央軍委副主席、原空軍司令員許其亮和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親自為丹陽市授牌。
為支持駐軍部隊信息化建設,加快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他們依托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教育資源,為駐軍建立了10個高科技人才培訓基地,組織10所院校、科研單位與駐軍部隊開展結隊共建,采取定向培養和普及教育的方法,先后為部隊培養了500多名信息化作戰指揮人才和9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
在滬寧高速公路鎮江支線兩側,有一片長21公里、占地1000余畝的“雙擁林”,這是駐鎮江部隊官兵用三年時間為第二故鄉澆灌出的一幅美麗畫卷。
在高標準落實軍事斗爭準備的同時,積極支持地方四個文明建設,為富民強市聚智獻力,已成為駐軍官兵的自覺行動。去年7月,軍分區組織14家駐軍部隊和民兵應急分隊、專業技術分隊成功開展鐵路事故救援演練,深受地方領導稱贊。駐軍105個連隊和近鄰的121個村、社區結對,幫助創建優美村,全部通過國家級生態考核。300多名團以上干部全部參與結對幫扶重點困難戶,使453戶貧困戶致富奔小康。
特點釀造亮點,圍繞強國強軍夢打造雙贏優質精品工程
沒有創新就沒有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發展,經濟工作如此,雙擁工作也是如此。鎮江軍地雙方始終以高人一籌的追求,不斷打造雙擁工作新特色。
連續20年在春節軍政軍民座談會上互簽責任書,每年互辦20件實事,做到形式一貫,內容常新。軍地雙方先后投入資金3億多元、人力60多萬人次,結辦了400件實事。市委、市政府還每3年組織市民評選1次“最佳實事”,表彰互辦實事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
連續20年實施優撫對象致富工程。創辦各類致富基地56個,扶持項目130多個,使689戶重點優撫對象人均收入與當地同樣、生活水平與當地同等、邁入小康與當地同步。同時,在全國率先建立市、區、鎮、村四級優撫醫療網絡,實現全覆蓋保障,兩年來政府和社會各界用于重點優撫對象醫療補助費用達1580萬元。全市各級還針對優待金發放范圍擴大、標準提高,全部由財政負擔的新情況,采取緩發干部工資、壓縮其他支出等辦法,確保各類撫恤補助優待金“一戶不漏、一分不少、一天不拖”。
連續20年開展“軍地雙奉獻”活動。由駐軍部隊援建的35項水利設施、生態文明建設等民生工程全部竣工,對地方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產生巨大作用。以359醫院為主體,加上建制團營以上衛生所、院校的醫院、干休所的軍醫等組成的近百支醫療隊,不定期到城鄉各地巡診,受到群眾的好評。同時,地方30余項科研成果在駐軍部隊推廣使用,加快了部隊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
連續20年開展爭當“擁軍好公民”活動。全市以“國防觀念強、自身素質高、擁軍貢獻大、優屬有功勞”為標準,深入開展爭當“擁軍好公民”活動,所有“擁軍好公民”都披紅戴花上“光榮榜”,辦事跡巡回展,全市已有3500多人受到各級黨委政府表彰,“擁軍人光榮、擁軍我有責”的社會理念廣泛形成。
“軍地議事園”等一批雙擁新模式勢頭喜人。2001年以來,在堅持市委常委議軍制度的基礎上,著眼雙擁工作新形勢需要,在各級雙擁辦設立“軍地議事園”議事中心,同時在駐區部隊設立議事點,軍地領導以及有關部門負責人通過定期、不定期面對面交流的方式,“一事一議”現場會審,使軍分區國防園、鎮江邊防站、預備役團、消防支隊、軍糧供應站大樓等一批標志性擁軍工程相繼落成,基層武裝部規范化建設全面達標。在鎮江,有一條“雙擁高速公路”,駐鎮部隊官兵手中都有市四套班子領導的辦公室電話號碼和手機號碼。這些電話、手機,24小時“全天候”對部隊官兵開放。對官兵提出的問題,小問題解決不過周,大問題解決不出月,官兵們深深地被“零距離”接觸所感動。
奔騰的長江,逶迤的大運河,在鎮江挽臂相會,在鎮江歡騰相擁,賦予鎮江真山真水。勇立潮頭,踏浪逐歌,歷史與現實交融,光榮與責任激蕩,軍心民心,兩心相映,帶來了鎮江的騰飛和振興。軍力民力,兩力對接,帶來了駐軍部隊戰斗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