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江門市鶴山政府發布信息,稱贏得總投資額400億元的清潔能源產業園項目落戶,中核集團準備在江門市打造一站式核燃料加工產業鏈。
此項目被政府視為招商引資的重大成果,然而始料未及的是,此項目在7月份卻遭遇強力抵觸,最終政府要以紅頭文件形式宣布永久取消該項目。
不少人認為這保護了民眾利益不受侵犯,是民意的勝利。政府宣布取消項目那天,一位朋友給我打電話,說他正在市政府門前“行街反核”,語氣興奮。我跟他說我支持這投資大污染低的項目,這如當頭一盆冷水,他用掛斷電話方式表達了對我的不滿。
有意思的是,根據媒體后來的采訪,最多的反對聲音不是來自選址所在地,而是周圍一些城市,這些地區離選址少則幾十公里多則數百公里。反核事件經由網絡發酵后,特別是微博的快速傳播,形成了眾多名人大V們熱衷傳播的一次公共事件。
人們對核燃料加工廠的抵制,這里面有科學知識的誤區。核燃料工廠生產的是供應給核電站發電所用的低濃度燃料,不會產生裂變。在現有的國內工廠里,組裝車間工人上班時連口罩都不需要戴。談核色變,可以通過科普慢慢改變觀念。但我覺得這里頭的關鍵,是利益問題。
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當地民眾,無疑會因這個數百億項目得益。這當中包括大量的工作機會,每年數十億元的稅收,被征地農民也會得到拆遷補償。據報道,當地政府為項目早已做過多次科普和媒體宣傳,并且組織村民和政府工作人員參觀考察過現有已經存在了數十年的加工廠。項目取消后,香港媒體采訪選址村村民,他們普遍感到失望。
而周圍其他城市的民眾,難從項目中獲益,而且事先知道核項目的人不多,他們也最容易夸大核加工廠的影響,反對的聲音也更強。網絡上很多人把這當作一次成功的維權,但問題的關鍵是,維權者并非當事人。投資方、選址村村民,這些沉默的少數人,他們的權利是因此受損了的。簽訂合約后,投資方投入不少金錢用于前期工作,如今這些投入化為烏有。對于農戶來說,土地用于農業耕種所得不多,真正使得土地大幅增值的是工業化的機會。
舉個例子,某地區要建造一條鐵路,被征用土地的農戶會得到超過農耕收入的補償,他們當然樂意。但是公路附近沒被占用土地得不到補貼的人很可能會想方設法阻礙工程實行,比如他們會說鐵路帶來周圍環境改變,火車經過會有噪聲,空氣也受到污染,甚至會說鐵路的出現破壞了地方風水。他們的聲音更大,人數更多。我們應該支持被占土地農戶的自由交易權,還是其他農戶的反對聲音?
經濟學人用外部性一詞來描述交易雙方對其他人或者社會造成的影響,實際上外部性本質是一個產權界定的問題,要有真實存在的受害者或者受益人。那些反對幾百公里外建設一家經過科學論證符合環保的核燃料加工廠的人,和說鐵路破壞了地區風水的人是差不多的,項目加于他們身上的外部性影響之說并沒有多少實際產權的支撐。
政府最后取消項目當然有著某些苦衷,他們不單要考慮項目本身的收益,還要考慮演化為公共事件后不可預知的后果。但是,貿然取消項目其實是違約行為,降低了政府的信譽,由此付出的代價并不低。而且,在代表洶洶民意的大多數之前,實際受損的交易當事人不敢稍置一詞,甚至沒有辯駁的機會,他們是沉默的少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