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父母和孩子談錢是要教會孩子以后怎么賺錢嗎?
Z 現在的父母跟孩子談錢,絕對不是教他們怎么賺錢,因為你看現在的民營企業家們,肯定不是從小父母通過財商教育教育出來的,孩子們長大后,賺錢的技能和途徑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當前的想象,我們需要教給孩子正確地認識錢,認識了錢,駕馭錢也就變得相對簡單。
事實上,認識錢是第一步,未來孩子們能夠不為錢所困,能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如何來實現自己的財務目標才是財商教育的本質。而每個人對生活的態度不同,并不一定要逼著他們去賺盡可能多的錢。
Q:財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Z 教孩子長大后駕馭金錢的能力,我們現在所說的積累財富的高低并不能代表駕馭金錢的能力。根據美國肯塔基大學等幾所大學的研究發現,彩票中獎者破產概率是普通人破產的兩倍,說明這些人即使占有了很大的財富,但是沒有足夠的財商而無法駕馭這筆金錢,最后可能會淪落到比之前更悲慘的境地。財商教育就是在我們鼓勵孩子勇往直前的同時,要告訴他們可能潛在的風險,以及在此之前培養他們對風險的認知。
Q:很多父母希望通過讓孩子提供“有償服務”或者“賄賂”孩子達到教育目的,比如洗碗獎勵、寫作業獎勵等,這樣做要注意什么?
Z 最關鍵的是在給孩子樹立正確金錢觀的同時,也要有愛和責任的教育,幫孩子分清什么是責任,什么是家人的關心。具體來說,父母在培養孩子金錢觀的同時,要明確哪些事情是可以支付報酬的,哪些不是,為什么這些可以給孩子支付報酬,而那些是孩子自己必須要做的事。對于“賄賂”孩子來說,父母應該強調先后順序,而不是強調因果關系,以寫作業為例,孩子要明白,上學讀書寫作業是他的責任,只有完成作業之后,才可以去吃冰淇淋,而不是“寫完作業,媽媽就要給他買個冰淇淋。”
Q: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勤儉節約,可以在孩子面前“哭窮”,或者表現出對金錢的憂慮嗎?
Z 我們應該傳遞給孩子客觀信息,既不要哭窮,也不要炫富。比如當孩子問道:“我們家有錢嗎?”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我們沒有錢,但是也不缺錢,”或者客觀如實地回答。當孩子想有一個比較奢侈的消費時,比如去迪士尼,父母可以把這個月的工資換成現金紙幣,擺在孩子面前,然后根據每個月的生活消費,如房貸、車貸、生活費,孩子的學費等,羅列給孩子看,告訴孩子我們每個月有多少結余,去迪士尼需要多少錢等。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對家里的經濟情況有大概了解,同時也理解哪些開支是必須且首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Q:有的父母崇尚的是“會花錢才會賺錢”,所以也會讓孩子放手花錢,你覺得這是對的嗎?
Z 有一定道理,但是角度不同。在李嘉誠看來,月收入只有2000元的時候,分成五份,分別用于生活費、交朋友、學習、旅游和投資,雖然看起來是都花出去了,但是錢轉化為朋友、知識、體驗和投資,從這點來看,“會花錢才會賺錢”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這個“花”一定不是花在自己的生活享受上,而是花在為以后財富積累的方面上。所以父母不要教育孩子去高檔餐廳或者把錢花在昂貴的汽車和服飾上,這是錯誤的,投資在孩子的學習和出游上,這種消費是讓孩子未來有收益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