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向在基金投資中熱衷炒新的王大媽最近樂呵不起來了,她此前買的兩只頭頂創新名頭的逆向策略偏股型基金上半年的表現均差強人意,其中匯添富逆向投資僅排在第142位,半年時間凈值增長率僅6.20%;而另一只泰達逆向策略上半年甚至出現了虧損,半年的凈值增長率僅-0.20%,這讓篤定相信“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里,逆向策略能戰勝市場”的王大媽大失所望。
王大媽的例子其實還只是冰山一角,在創新型基金產品上信心滿滿但最后鎩羽而歸的例子比比皆是。從早年陷入長盛同慶中抽身不得到隨著首批QDII出海慘遭敗績,創新的風險一直如影隨形,需要有膽量參與的你有一雙慧眼。
遍地開花的基金創新
縱觀這兩年來的基金創新,實際上力度在一步步加大,從當初玩名字上的噱頭到如今滲透到投資標的、投資渠道、結算分紅方式等基金的方方面面,幾乎涵蓋了基金的所有元素。
8月,市面上又有多只創新基金正式發行,例如其中內地首只自動清盤型基金—融通通澤,該基金在1年運作期內的累計凈值連續3個工作日不低于1.10元時以及達到最長封閉期1年時都將自動進入變現清盤程序。實際上這種目標觸發式基金來源于泰國,2012年時,其是泰國最受歡迎的基金類型。
其實,這類基金是時下愈演愈烈創新潮的一個縮影。為了瞄準弱市中的商機,基金近些年來進行了名目繁多的創新,但大多都屬舶來品,將國外一些現有的品種改頭換面后引進,每一項創新都針對特定領域的消費人群,獲得了相對不錯的市場反響。
具體分類型看,第一大類是基金交易渠道、交易方式、資金來源上的創新。這一類創新所瞄準的人群實際上是游離于基金投資之外的老百姓,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有興趣參與到基金投資中來的,但苦于繁重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所累,導致他們無暇分心。順著這一思路,我們在2010年看到了ETF聯接基金,可以讓不跨交易所門檻的人通過銀行來買ETF基金;當然我們還看到了保證金基金、支付寶基金,兩者不約而同地瞄準了余額理財的概念,只不過支付寶基金能實現自動劃轉,將“懶人理財”的概念更推前了一步;當然,基于交易渠道上的創新,我們馬上還可以看到的將包括“淘寶店”基金、“微信”基金等等,種種努力皆殊途同歸,讓基金零距離親密接觸投資者。
第二大類是掛鉤基金公司利益的創新,某種程度上,這類基金由于制定了看似會影響基金公司收益的條款,從而讓投資者會覺得更加真實且可信,無形中拉近了與投資者的距離。舉例來說,其中包括了發起式基金、定期支付型基金、浮動費率型基金、自動清盤型基金等。
第三大類則是基金公司投資策略和掛鉤標的上的創新,這類基金的創新大多體現在所投資股票和債券的品種上。近年來,這類創新基本遵循的一大方向是從主動型向被動型過度。其中最為明顯的例子當屬ETF,從早期屈指可數的幾只到如今的遍地開花,債券ETF、跨市場ETF、跨境ETF、黃金ETF……創新型產品如潮水般涌來,ETF幾乎席卷了所有類型。
風險因素不容忽視
“無論黑貓白貓,逮著耗子才是好貓。”創新基金最大的風險其實是無法為投資者創造理想中的收益,當然,部分掛羊頭賣狗肉的基金實際也是背離了初衷,讓投資者不爽!
北京某基金分析師提醒投資者,首先,創新基金大多喜歡起一個花里胡哨的名字來吸引投資者,其中或許會有一些投資者不甚熟悉的名詞出現,比如近些年出現的“輕資產基金”、“逆向思維基金”、“優質生活基金”、“全球奢侈品基金”等,很多人可能在不解其意時就被一種好奇心帶進投資者隊伍中去了,最后發現該基金很稀松平常。
其次,注意基金有沒有封閉鎖定期,不要憑借一股“炒新”的沖動殺入到投資者隊伍中去,最后反而不能脫身。這其中一個明顯的教訓就是當年頂著分級基金光環的長盛同慶,當年該基金發行時創下了首募147億的奇跡,但隨后而來的就是投資者的叫苦不迭,因為該基金設計的封閉期為3年,于是投資者只能眼看著基金凈值逐步縮水而無法動彈。
再次,注意基金的風格漂移問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掛著羊頭賣狗肉”。雖然當年王亞偉常被業內指責操盤“華夏大盤”是頂著大盤基之名來買小盤股,但王亞偉卻用多年業內無人可望其項背的業績堵住了眾人的嘴。不過,并不是所有風格漂移的基金都有著良好業績,當創新違背了基金名稱的初衷而又無法拿出過硬業績時,最后只能陷于失敗境地。
此外,還要注意的是“掛名基金經理”的問題。實際上,由于是第一次吃螃蟹,創新基金往往會實施雙基金經理制,找一位本公司同類型的知名基金經理與一位新人來聯手出任新基金的基金經理,在募集期結束后“名人”卸任,如果是沖著名人效應去的要小心了。
我們需要怎樣的創新?
基金創新要經受得起市場的檢驗,關鍵是能否在中國的國情下,將舶來品洋為中用,設計出一款生命周期較為持久,甚至是能成功穿越牛熊的落地產品,為民謀利。
屈指算來,在內地基金業約15年不長的發展歷史中,前前后后出現過多種創新基金,但后來在實踐中很多品種又逐漸被淘汰掉或無人問津而自然“死亡”。例如早期的傘型基金,在一只基金的下面能同時掛上好幾只基金,當時設計的初衷是因為新基金發行不占用寶貴的通道資源,而今基金發行的限制早已放開,這一產品也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同樣漸行漸衰的還包括了生命周期基金和早期設計了救生艇條款的創新封基,由于實踐證明并不成功,于是如今被花樣翻新的創新品種所取代。
時下,看似創新已經覆蓋了基金的方方面面,但實際似乎離普通百姓的生活仍然十分遙遠。王大媽向記者表示,其實我們買基金不在乎基金是不是創新或者是內地首只等,關鍵就是能不能賺到錢,如今的股市變化太過頻繁、債市在曝光出種種問題后似乎也不甚安全、海外市場更不敢涉獵,那么能不能設計出一種至少能運用做空工具抵御股市下跌風險、成功穿越牛熊和在不同種類的投資品種中自由切換的創新基金呢,感覺現有的創新力度還不夠。
同時,雖然很多的基金品種已從國外被引進,但依然有未能引進的空白。例如在美國一度很流行的間歇性基金,會考慮每隔一段時間(或者每月、或者每季)向投資者開放一次,同時從收費模式上看分為A、B、C三級收費,A為前端收費模式,B為后端收費模式,C為持續營銷費。
此外,記者也了解到,至少監管機構目前對一類的基金創新產品的態度十分謹慎——那就是多空分級型的公募基金產品,這類產品實際在私募領域已經開始應用了,如果早一天能夠“嫁接”到公募產品上,或許能平滑基金凈值在牛熊更疊時出現的大幅波動了。
某券商的基金行業分析師也指出,除去類似多空分級基金的期權型產品外,未來另一類基金創新的重點是對沖型產品,例如阿爾法、相對價值與管理期貨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