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經》:伴隨著公募基金門檻放開,創新成為各家公司競爭的重心。在您看來,公募基金在產品、渠道、架構上有哪些創新最值得關注?
楊文斌:產品創新中一些工具型產品值得關注,比如細分的行業指數基金、跨境ETF等,投資者可以有更加自由的選擇;另一塊是專戶產品中涉及股指期貨等期權交易的產品,這在此前是沒有的。從渠道而言,互聯網的介入使得購買基金更加便捷,但余額寶的出現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產品,它實際上只是貨幣基金的一種渠道創新。對于基金公司和投資者來說,互聯網渠道是柄雙刃劍,除了便捷性外,投資者更重要的是考查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從架構上看,基金公司紛紛開始設立子公司,未來擁有全牌照的資產管理機構將會出現。
《錢經》:目前公募基金發行新產品都喜歡打上創新的烙印。在您看來,哪類產品真正實現了創新?對于投資者來說帶來了哪些實惠?投資者應當如何去識別真創新和偽創新的產品呢?
楊文斌:最大的創新應該是T+0貨幣基金,其徹底解決了流動性問題,給投資者帶來的便捷性很高,另外類信托產品和分級債基將會是未來市場中一個新的選擇。基金行業總體的創新趨勢是提供更便捷的工具型產品或者風險收益明確的產品。對投資者來說,除了可以更加便捷購買基金外,收益的明確性也省去了挑選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根據自己情況購買。判斷真偽創新的產品方法很簡單,任何產品都是要為投資者帶來收益和滿足需求,只有在原有基礎上提高收益和滿足更多需求才是真正的創新產品。
《錢經》:作為基金公司創新的核心,子公司在未來會以一種什么樣的創新方式出現?是否會有真正的財富管理機構出現?對投資者能帶來哪些影響?
楊文斌:應該說,子公司未來是一個真正全牌照的機構,這會帶來很大的想象空間。在國外已經有這種全牌照的金融機構,其像是一個金融超市,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購買產品,甚至機構根據投資者自身情況幫助其進行資產配置組合。當然,這會對專業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公募基金公司短時間內還很難有這么全方位的人才儲備。子公司的產品可能會逐漸深化,對于投資者來說,選擇余地肯定更大,但對專業能力和公司管理能力的研判選擇也很重要。
《錢經》:您認為未來什么樣創新產品才是投資者最需要的?國外創新產品中是否有什么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楊文斌:在對比國外的創新產品之前,我覺得整個金融產業鏈的生態環境更加重要。因為不論產品如何創新,都離不開股市、債市和各種投融資平臺。只有健康完善的金融市場才能為創新提供土壤,讓創新產品變得更有價值,否則即使創新也只是一個“空殼”。觀察國外的創新產品,那些有明確收益或者明確提示風險的產品往往最受投資者歡迎。
比如高收益債存在違約情況,但在投資者購買前可以看產品的歷史違約率或者發行產品公司的信用評級,這都是金融市場公開透明化的一種表現。投資者很難做到十分專業,他們更希望金融機構為其提供公開透明且能帶來不錯收益的產品。目前國外創新產品中,期權類產品值得關注,國內即將上市的國債期貨也是在吸取國外經驗后的一種創新,投資者可適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