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其他機構相比,銀行更多是作為提供客戶和產品對接的財富管理服務而存在的。在銀行理財產品創新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讓客戶更快速、便捷地購買到理財產品。事實上,銀行也在不遺余力地進行產品銷售方式上的創新。
在銷售方式創新之外,雖因受限于分業監管,銀行自己不能研發產品,但實際銀行也在盡量包裝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吸引投資者的注意,例如養老理財、另類理財等產品層出不窮。其中,哪些是能帶給投資者真正實惠的創新,哪些只是銀行的噱頭呢?
手機銀行理財,20萬一個月多賺100多元
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電子銀行渠道購買的同款理財產品,預期收益比傳統渠道購買的理財產品要高出0.1%~0.5%。
在北京工作的郭女士從三年前開始購買第一款銀行理財產品,這些年陸續在多家銀行也購買過。在她的理財生涯中,既購買過最長24個月的長期銀行理財產品,也循環購買過只有15天甚至7天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對于那些掛鉤紅酒和藝術品的理財產品也曾有所涉獵,不過最滿意的要數最近的幾次購買經歷。
郭女士今年30歲,是一家外企的文職工作人員,工作時間朝九晚五,以前由于時間關系,她只能在午休時間或者節假日去銀行購買和贖回理財產品。“因為時間不方便,所以看到一家銀行同樣的產品收益高0.5%,但由于公司附近沒有營業網點也只能放棄;而購買理財產品時,有時超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能有6%,但是期限只有15天,15天后可以滾動購買下一期的產品,但是沒有時間去銀行只能放棄;最后被迫選擇收益4.5%的半年期產品,一年能少幾千塊錢的收益。”
一年前,郭女士開始通過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這不僅極大地節省了她的時間;更重要的是,現在很多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推出的專屬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要更高。
郭女士為我們算了一筆賬,前不久在光大銀行購買的專屬手機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5.2%,期限為35天,郭女士購買了20萬元的此款產品,到期后可以拿到投資收益約997元;且產品到期后,還會有同系列產品滾動發行,而期限和投資標的類似的線下產品的預期收益僅為4.5%,產品到期后拿到投資收益約863元。
“一個月的收益差100元左右,關鍵是自己線下沒有時間到期準時去購買下一期產品。”她如是表示。
記者觀察到,招商銀行的網上銀行理財產品超市中有近百款產品在售,各種風險偏好、投資標的的產品都位列其中;而在工商銀行的網上金融超市中,則有170款產品在售,幾乎囊括了所有類型的銀行理財產品。
微信理財,隨時隨地都能買
從時髦創新的角度看,如果要選擇移動互聯網技術在金融圈內應用最廣泛的產品,非銀行理財產品莫屬。
人們期待更快速、簡便的理財方式,如果您以為網上買理財產品或者手機購買理財產品就已經很方便了,那就OUT了,現在最新的購買方式是通過微信銀行購買理財產品。
微信銀行離不開微信技術的支持,最新的微信5.0版本中,“微信支付”正式上線。就在一個月之前,招商銀行推出了微信銀行,緊隨其后,平安銀行、中信銀行也開通了微信銀行的信用卡服務。
未來除了可以使用微信銀行進行生活繳費和網點咨詢外,微信上購買理財產品也在積極籌備中。
事實上,微信支付團隊正在挑戰支付寶,微信支付團隊已經和多家銀行合作,準備把微信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早日推出,而銀行方面也開通了微信端口,搭建起新的銷售平臺。
根據微信支付團隊的消息看,最快今年10月份就可以在微信上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了。前期的產品以風險較小的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目前正在籌備的內容主要是根據銀監會的監管要求,對于微信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門檻、開戶等方面的細節進行確定。
早夜市理財,時間方便還多賺錢
多家銀行都推出了夜市理財,根據不完全統計,自2011年銀行推出理財夜市以來,銀行已經推出了上百只夜市理財產品。
這類產品主要集中在購買起點多為5萬元、10萬元的低門檻固定收益類產品,一般是在當晚購買成功后,第二日開始計息。產品的發售時間集中在晚7點至12點左右,滾動發售產品,通過網銀購買,目前發售的產品收益多數在4%左右,比銀行網點在售的產品收益高0.1%左右。
對于投資者來說,理財夜市錯開上班族的上班時間,發售的產品也是初級投資者可以接受的產品;而對于銀行來說,理財夜市節省了網點的人力資源,彌補網點額度分配不均的問題。
相比理財夜市主要服務于初級穩健投資者,光大銀行推出的理財早市則服務于成熟的投資者,在早上7點至9點之間,產品集中為起購金額在50萬元的浮動收益類產品,理財早市的產品比網點同類產品收益最高可以多出0.5%。
根據銀監會要求,理財產品出售之前,投資者要接受風險評估測試。理財早夜市上出售的產品,則是通過網上風險評估的方式進行,如果投資者的測試結果與產品風險不匹配,則不能通過網上銀行購買此款產品。
養老理財,一年期定存利率+2%收益
去年最火的理財產品要數養老理財,但是養老理財產品期限長、收益低,和普通理財產品區別不大。
這種情況今年有所改善,7月光大銀行成立了首款養老理財產品, 截至9月30日,年化收益率達到了9.3%。
其實,多家商業銀行發售的養老理財產品的運作模式相同。以此款產品為例,其是一款存續期限為15年(到期可延期)的非保本開放式浮動收益類產品,基準收益為“銀行一年定存利率+2%”,以今年一年定存利率3%計算,則今年的基準收益為5%,且收益上不封頂。該產品成立半年后,每月固定一天可以申購或贖回。如果未來產品投資收益高出基準業績,銀行則提取20%作為業績報酬,低于基準業績,銀行回補投資者。
業內人士表示,此類養老理財產品只是以“養老”的概念吸引投資者注意,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養老產品,且養老理財未必能真的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不過對于投資者來說,該類產品流動性好,能獲得最低5%的基準收益,因此打不打養老旗號,似乎意義并不是很大了。
另類理財,不熟可別買
2011年另類理財產品曾火爆一時,但在一款產品損失40%后,以另類產品為投資標的的金融產品開始回歸理性。不過近期,另類理財產品“重出江湖”。
南充市商業銀行推出了標的物為高端酒的另類理財產品,投資期限為343天,預期年化收益6.2%,非保本浮動收益,高于近期平均收益4.5%的銀行理財產品。
資料顯示,該產品投資于北方國際信托的“高端酒投資單一資金信托”,產品到期后,投資者可選擇現金兌付或者實物兌付。
記者還了解到,另類理財產品多數投資于信托公司發行的另類信托,投資標的為茶、酒、藝術品、黃金等具有收藏性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較高,但同時風險也較高。另類理財產品一般為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投資期限較長,對于穩健型投資者來說,如果是自己不了解的投資標的則不建議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