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先生很久沒有關注過保險產品了,幾年前他還對分紅險、投連險等類型的保險產品興趣十足,買過上述類型的產品。但如今張先生更喜歡談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提到保險時他會說:“感覺現在買保險不太實惠,也沒什么新東西。”
創意不少,效果欠佳
提到保險創新,就不能忽略各種具備新保障功能的產品,比如“蜜月意外懷孕險”、“禽流感險”、“銀行卡盜刷險”等,這類保險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保障內容新穎。
把具有新保障功能的產品進行簡單分類,就可以發現它們的實際作用有明顯差別。比如“愛情險”、“蜜月意外懷孕險”等,雖然確實有用,但解決的問題恐怕很難引起人們的重視;而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這類產品往往存在不小的騙保風險,所以在設定費率時可能會比較保守,產品恐怕更多用于品牌宣傳和炒作,對消費者來說過于另類。而有些產品則有針對性地填補了保障的空白,比如“高原反應險”、“銀行卡盜刷險”等。不過這類產品依然屬于小眾,消費者不易接受,對保險公司來說也不是主要收入來源。
值得一提的是,健康險也有自己的創新方式,比如針對新的流行疾病設計出專門險種,再比如重疾險往往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可理賠的疾病種類,或者加入“輕癥給付”功能,以及為癌癥設置額外賠付等。有些高端醫療險則把目標鎖定在富裕階層,甚至還能賠付海外產生的醫療費用。大體上,健康險的創新與財產險的創新邏輯比較接近,也更容易被市場接受,因為對于消費者來說,健康和財產能保障的項目通常是越多越好。
和推出具有新保障功能的產品相比,保險公司在服務領域的創新更加突出,尤其在渠道方面。如今保險網絡銷售已經開始普及,利用社交平臺推廣營銷也很平常。有的公司還利用移動客戶端來提供與產品和咨詢相關的服務內容,不僅服務客戶,還能輔助營銷人員。除此之外,一些有關服務的創新體現在產品當中,比如在車險中增加各種救援服務,或在醫療險中提供快速就診服務,客戶因此可以獲得更多便利。
純保障也要看收益
然而,上述創新似乎并不是大部分消費者所最為看重的內容,真正讓他們對保險產品失去興趣的原因是保險的收益能力太低。
事實上,張先生并不是那類只重視收益的投保人,各類保障型產品他都曾買過,包括意外險、重疾險、定期壽險以及投連險。然而,已經年近50歲的張先生此刻最關心的保障功能是養老和健康,但他似乎不認為保險能夠很好地解決自己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問題,買保險不如買別的理財類產品。”
業內普遍認為,投保人對保險的收益能力格外看重,而對真正的保障功能卻非常忽視,但保險最重要的功能恰恰是保障。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所謂保障功能的重要內容包括養老和健康,在中國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這兩方面無疑是老百姓最看重的保障內容。但是,對于重大疾病保險和儲蓄養老型保險來說,能獲得多少保障以及需要支付多少保費,是和產品本身的收益能力密切相關的,如果需要這類保障,就必須重視收益。
由于保單預定利率長期被限制在2.5%,令這些產品的收益能力無法和目前的市場利率相匹配,人們對這一問題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覺得保險太貴了,于是用腳投票去買其他收益更高的金融產品來決解醫療和養老所需資金問題。
管制放松有利創新
長期以來保險業實行嚴格的價格監管,這嚴重制約了產品創新,為了支持產品創新,必須推進市場化。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院長朱俊生教授表示:“費率管制導致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承保業務結構單一,消費者的個性化保障需求得不到滿足,公司在業務增長的壓力下轉而追求資金型業務,導致壽險的保障功能不能充分發揮。”
他還表示,費率的管制也使得價格競爭轉化為銷售費用的競爭,大量的資源和費用投入到銷售環節和中間渠道中,公司銷售成本不斷攀升。一些地方的銀行保險業務甚至出現費差損,面臨虧損的困境。
“壽險產品設計和定價機制不合理,保險公司依靠定價規則就能盈利,直接后果就是產品價格高,從而大大抑制了產品的有效需求,加大產品銷售難度,增加銷售成本,這不僅是產生銷售誤導和保險難做的直接原因,也嚴重扼殺了創新,阻礙壽險業可持續發展。”朱俊生說。
事實上,多年來保險行業在產品收益方面的創新是可圈可點的,比如分紅險就可以適當規避2.5%的預定利率限制,萬能險和投連險更是如此。現在很多產品還可以把客戶沒有領走的錢繼續經營,盡可能提高產品的收益。
值得欣慰的是,預定利率管制已經放松,8月5日開始實施的保監會新規在這一問題上做出重要突破。保障類產品相信很快就將實現降價,同時包含更多與風險防范有關的內容,這類產品的收益是確定的,對于防范風險更為有利。這類產品的創新空間提高之后,消費者能夠從保險產品當中得到更多的利益,產品本身也會更吸引人。
區分保障,三思后行
面對已經放開的產品設計空間,未來保險產品的創新應如何把握思路?保險產品的開發應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總體戰略。
新華保險總裁助理兼總精算師龔興峰表示:“因為產品是一個載體,產品體現以客戶為中心的思想,才能帶動銷售,帶動服務。”所謂“以客戶為中心”,首先必須充分反映客戶需求,“我們要盡可能識別客戶分層,要讓業務員深刻理解保險的本質,給客戶做計劃,使客戶真實的需求得到滿足。”其次須突出壽險的核心功能。“壽險具有儲蓄和理財規劃的功能,但不能簡單比較收益,壽險產品不等同于理財產品。”
除此之外,他還強調,產品創新要回歸客戶體驗。“關注客戶所思所想,將保險功能和服務結合起來。比如我們的一款防癌產品,診斷-治療——住院——化療等各個階段都考慮到,根據治療周期,每個階段支付費用,未來會構建健康產業,包括健康管理、看護服務等。”
那么,面對即將越來越多的創新保險產品,消費者該如何定奪呢?其實,對于所有金融理財產品來說,購買者都不應該盲目跟風追潮流。在購買合適的保險產品之前,應該理性分析自己的需求。具體來說,可以從意外、重大疾病以及因長壽引起的養老問題來考慮,重點考慮保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