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經》:金融市場里,各種投資型產品在創新中往往更加注重投資標的、交易規則等方面。那么對于保險產品來說,創新的理念和方向是什么呢?
朱俊生:壽險產品創新的理念和方向是彰顯保險行業的價值,即保障與風險管理。保障功能是保險產品最重要的內含價值,也是體現產品核心競爭力的最主要內容,而保險產品的儲蓄與投資功能則不能脫離,也不能超越和替代保險的保障功能。保險產品失去了保障功能,也就失去對風險的專業化經營,如果只是單純地強調資金儲蓄投資和資產增值,實際是舍本逐末,最終會失去核心競爭力。
另外,保險機制是損失補償與風險控制的統一,除了保障以外,還要充分發揮風險管理的功能,使保險成為人身風險的管理者。目前在傳統的壽險領域,保障產品的占比很低,死亡保障缺口大,養老保險和健康保險發展水平低,這些都需要創新型產品來提高風險保障程度。
《錢經》:8月5日,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已經在保險領域展開,普通人身保險的保單預定利率被放開,這會不會促使人身保險產品有更大的創新空間?
朱俊生:調整預定利率上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按照更高預定利率設計的產品價格會更便宜。同時,這意味著價格管制有所放松,將定價的自由一定程度上還給保險公司。保險產品本身是虛擬的,其核心除了保障內容以外就是價格,在嚴格的價格管制情況下很難談創新,這也是目前保險產品創新遇到的重要約束。目前價格管制放松后,傳統產品的創新空間會適當增加。
《錢經》:在保險創新這一點上,國外有什么值得借鑒的經驗呢?
朱俊生:對年金業務的稅收遞延政策以及對商業健康保險的稅前抵扣政策都是值得借鑒的。在美國,稅收遞延政策能為個人退休賬戶等私有私營養老計劃帶來明顯的減稅效果,進而刺激了年金保險的發展,美國年金業務的占比超過50%,是壽險公司最大的業務來源。同時,稅前抵扣政策有力地支撐了美國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從1950年到2011年的60年間,壽險公司提供的人均健康險保費年均復合增速達到7.65%,超出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的年均復合增速5.63%高達2個百分點。
《錢經》:作為普通消費者,對保險的知識大多十分缺乏,這一群體應該怎樣看待保險產品的創新?或者又該以什么樣的理念來識別保險產品?
朱俊生:老百姓買保險的關鍵還是要看保障的程度有多高,這就要區分究竟是保障型產品還是理財型產品。比如理財型產品出險理賠的給付可能只相當于所繳保費的105%或者110%,實際上是儲蓄的替代品,沒有多少保障的成分,進而沒有很好地表現出壽險的核心功能。理財型保險產品和其他金融產品是有替代性的,比如理財型保險能做的,基金、股票或者銀行理財產品也能做,買什么差異并不大,所以并不推薦家里第一份保險就買理財型產品。
再者要看保障的風險具體是什么,比如傳統壽險保障的是死亡風險,養老險保障的是長壽帶來的經濟風險,健康險保障的是疾病風險,這些都有明確的風險指向。如果某款產品沒有明確的風險指向,可能難以很好地發揮風險管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