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銀行、基金、券商等要發行的產品中充斥著各種創新產品時,我們的選擇開始變得愈發困難。資產管理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未來的金融機構會像超市一樣提供各式各樣的產品,身為顧客的投資者們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進行各自的選擇。
當創新成為一地雞毛
利率市場化、公募基金牌照放開、大資管時代到來......從全民炒股到全民理財,中國人的投資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與以往的跟風投資不同,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認識到資金配置的重要性。對于機構而言,投資者需求的增加和市場競爭加劇使得他們不得不在產品創新上下功夫,以此在即將到來的大資管時代中搶占先發位置。
富國基金董事長陳敏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目前基金產品、銷售渠道、投資策略趨于同質化,能夠長期保持出色投資業績的基金經理鳳毛麟角,年終排名榜上永遠是黑馬頻出,很難形成真正的品牌效應。投資者滿意度降低,基金業盡管規模在增加,但利潤卻在下滑。在她看來,只有基金通過差異化產品創新,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行業才能有所突破。
和基金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銀行資管業務上。傳統銀行產品可以利用存貸利差來發展資金池業務,銀行理財產品一度成為投資者首選。但在利率市場化之后,銀行利用存貸利差的困難越來越大,資金池業務將面臨流動性的沖擊,加上與銀行理財產品合作較多的信托行業也開始頻現風險,銀行不得不開始新的替代型產品創新。
券商的創新則在于新的機會出現。公募基金牌照放開,讓券商有機會涉及更廣的投資領域,依靠原有的資管業務,券商最有希望成為全產業覆蓋的金融機構。若想取代公募基金在產品上以及銀行在渠道中的優勢,券商自身從產品到架構上的創新都必不可少。
盡管各類金融機構創新不斷,但同質化的問題也困擾著機構和投資者。“名為創新,但國外很多創新產品其實在國內并不適用。國內的資本市場決定了投資品種的單一,因此同質化的創新產品不可避免。”一位銀行業研發部負責人向記者坦言。
在股指期貨出臺后,“期現套利”成為一個流行的創新名詞,公募、私募、券商都大舉發行這類產品,對于投資者而言,根本分不清其中有什么區別;滬深300ETF出現后,各類型的創新指數化產品大行其道,不同機構甚至可以用同一個標的設計產品。
固定收益類產品同樣如此,其所謂的創新大多是在包裝上,比如各類短期理財產品一夜之間充斥著整個理財市場。但投資者如果細心觀察,其實是換湯不換藥,投資標的與之前都一樣,只不過將期限縮短了。而透過這種重新包裝,金融機構往往可以獲得不錯的首募成績。
顯然,金融產品的創新如今已經是“一地雞毛”,缺乏專業基礎的投資者很難在其中分辨出自己真正所需要的產品。大公司可以拷貝國外產品模式,小公司則可以拷貝大公司,至于背后的風控管理、真正內在的投資標的,幾乎很少有投資者去關心,只要收益率上足夠吸引人,投資者還是會買的,但這種創新產品真的是普通投資者所需要的嗎?
我們需要的創新
我們需要的創新產品不僅是收益率的提高,也是風控更加嚴格、更加透明、更加便捷的產品。
在互聯網行業中講究“微創新”,而在金融行業中,一點小小的改變或許就可以給投資者帶來實惠。余額寶在渠道上的創新出乎許多金融機構的意料,因為金融機構與電子商務的結合不是新聞,但是把電子商務作為替代銀行的渠道,并設計出對應的產品卻是很多金融機構沒有走出的一步。
其實,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余額寶的創新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內容。“余額寶是貨幣基金的一種創新衍生品,產品設計上并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卻巧妙地適應了年輕的投資群體,這也是成功的原因。”好買基金首席分析師曾令華坦言。
從已有的公募基金創新產品來看,并不一定是收益率越高的產品越受青睞,受青睞的實際是那些投資者方便理解、便于投資的產品:比如一些明確收益率和顯示投資標的的產品,投資者方便自己選擇;而對于一些過于講求金融衍生類的產品,由于設計結構過于復雜,投資者完全無法理解其內在投資邏輯,這類產品則很難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在利率市場化之后,銀行理財產品將回歸到“代客理財”的本質,基于風險定價的結構化產品是最符合財富管理本質的。目前市場上大部分的結構性產品都提供本金或部分本金保障,理論上投資者能在投資于風險—高收益資產的同時,獲得完善的風險控制保證。
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結構性產品的最終收益取決于掛鉤標的表現,其不確定性較大是投資理財過程中的一把雙刃劍。普益財富分析師曾韻佼認為,具有清晰的風險提示和清晰的投資標的的產品將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從投資者自身而言,在投資這類產品前一定要知悉產品結構設計、收益設計條款、提前終止條款等,慎重進行投資決策。
在公募基金牌照放開后,券商集合理財涉及的領域更加全面。從目前市場上的券商資管類創新產品來看,諸如TOF、對沖類的券商產品已經出現了。當然,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這類產品還是非常陌生的。對此,業內人士的建議是投資者應當明確這些產品的具體資金運作方式。公開透明的產品往往會揭示出資金運作的流程、明確的投資標的和由此帶來的可能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