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金融圈很熱鬧,這種熱鬧不是來自于八卦緋聞,而是掀起軒然大波的一系列公眾事件。從“錢荒”開始,到光大證券的“烏龍指”,再有就是外資投行聘用“官二代”。每一件事都挑動著公眾的神經,甚至動了他們的奶酪。如此多的大事件集中爆發,這絕非偶然!
可以說,中國經濟在經過了持續高溫炙烤后,已經進入“多事之秋”,而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自然是首當其沖。未來一段時間里,相信會有更多離奇、勁爆的事情發生,這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就如地震源于地殼結構的變化。對于普通公眾來說,一方面可以通過看熱鬧學習金融知識,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準備迎接新金融時代的到來。
大銀行架構的顛覆
目前,中國經濟似乎有企穩的跡象,政府對于為調結構而出臺更嚴厲緊縮政策也投鼠忌器。但筆者認為,這種表面看起來的平靜,其實是處在僵持狀態下的一種脆弱平衡,一旦打破就會有新的危機出現。
央行行長周小川近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與大多數經濟學家預測的一樣,今年應該會保住7.5%的增長速度,而這也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增速。不過。從一些特別的數據指標來看,中國經濟要想走出泥潭將非常艱難。在上期的每月趨勢觀察里我們說過,鋼貿企業的效益是預測宏觀經濟形勢很有用的一個指標,話音未落,就爆出江蘇10余名行長因不良貸款落馬的消息,而鋼貿市場則是不良貸款的主要集中領域。另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指標是用電量,今年夏天各地持續高溫,但居然沒有出現拉閘限電的新聞,可見工業用電量已經跌到低谷。
從官方的統計數據中,有時無法反映出經濟運行的真實圖景。比如固定資產投資額這個指標,當經濟放緩時,其完成額往往是虛報的,因為地方政府有動力緩解甚至于掩蓋經濟下滑的現實。而像工業增加值這樣的指標,也會由于地方政府的主觀因素而做出調整。筆者曾與一位投資經理交流,他對于宏觀經濟的悲觀來源于其發現幾乎所有行業的龍頭企業也都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的狀態,這種情況在他20年來的投資生涯中從未出現過。
中國經濟的窘境,就在于舊有的經濟運行體系難以為繼,而新的一套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在這種僵持的局面下首鼠兩端、左支右絀。舊的體系什么樣?用一個時髦的話來說,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其實就是被上層利益集團把控。最近爆出的摩根大通招聘中國高官子女的事件,其實真的算不上新聞,筆者的很多朋友都能列舉出身邊誰是某部長或某省長的孩子,何況這些“官二代”大多數自身也很優秀。
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最擔心的兩點:一是地方政府債務,二是房地產市場泡沫,這兩大問題的產生都與上層利益集團掌握的資源密不可分,無論是金融資源還是土地資源。如果用權貴資本主義來形容過去的經濟體系有些嚴重,但將之稱為上層利益集團主導的經濟體系是貼切的。其實,在過去十年,不僅是中國,世界范圍內都存在著中產階層淪陷、利益集團把控一切的現象。在美國學界,有的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大銀行陰謀”——世界最強大的銀行像一只盤繞在人臉上的巨大吸血烏賊,將它的吸血管無情地塞進任何帶著錢味的東西里頭,大家都搶著做大。
光“大”是不行的,因為一味的求大,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中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而目前中國的狀況最尷尬,別國在去杠桿時,中國在增杠桿,用著名經濟學家陶冬的話說,就是存在“兩個錯配”。一是“年期錯配”,指的是中國經濟部分部門的長債短借,這是非常危險的投資策略;二是“周期錯配”,指世界各國的經濟周期開始個別發展,那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已經改觀,中國經濟面臨轉型期,又面臨去杠桿,未來的不確定性最大。
根據惠譽評級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國銀行業總資產達到21萬億美元左右,較四年前躍升126.5%,在所有新興經濟體中增長最快。所以,轉變中國的經濟結構,必須顛覆大銀行架構。這樣的變革可以是危機推動的,最近金融界爆發的一系列事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提速變革的契機。當然,互聯網金融、小額信貸的蓬勃興起,在某種程度上也在瓦解原來的金融體系,而政府是樂見這樣的變革發生。
新金融時代的個人理財法則
對大銀行架構的顛覆,也是金融生態的重塑過程,互聯網金融將興起,各種定位更鮮明的金融公司和貸款機構將涌現,就如恐龍盛行的侏羅紀時代結束后,物種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在新金融時代,對于個人來說理財行為也要做出調整。
在大銀行架構下,資金的創造和流動是相對單一的、集中的,而恰巧整個社會對于資源的占有亦是高度壟斷的。于是,我們看到2009年本來四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變成了十萬億信貸,這是反周期宏觀政策的邏輯錯誤,還是經濟體系本身存在的缺陷或政策執行機制中存在某種弊端?正確的答案是后者。由于地方政府財政行為缺乏約束機制,金融體系缺乏自主權,國有企業的隱性擔保機制以及產業政策存在不少弊端,所以讓渡過危機的政策反而誘發了一場“洪災”。
在過去的金融體系和經濟結構下,個人理財法則只要遵循向核心資源靠攏就行,所以房地產這種資產給人們帶來的收益最大,早點買然后賣出的都賺了,當然買房自住者不算。最近,筆者突然發現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談論賣房的問題,雖然7月份房價較上年同期上漲6.7%,漲幅高于6月份的6.1%,但更多的人已經意識到房產不再是能博取高收益的資產。當然很多人賣房的原因是資金周轉的壓力太大,在過去房價狂飆的幾年里,他們往往是耗盡積蓄并且承擔了高額負債,每月還貸額超過工資收入80%者并不鮮見。如果在中國有多于一套的房產,那么現在確實是賣房的絕佳時機,因為中產階層的情緒和態度已經發生轉變,而流行性環境也將由盛轉衰。
在新金融時代,個人理財法則上要更具有國際視野,而且要學會多空兩方面操作。近期,主要新興市場貨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下挫,其中印度盧比的跌幅最為慘重,資金撤離新興市場的勢頭不減。所以,購置美元資產或者在美元與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對之間操作,都是不錯的選擇。還是如陶冬所說,如果在中國有一套以上房產,會選擇出手套現;如果是成功人士,會選擇資金出海,估計幾年后在中國會買到便宜得多的資產。
對于股市來說,像銀行股的動態市盈率已經跌到4倍,確實已經相當的低,但是在各種利空政策都未兌現的情況,現在言抄底銀行股尚早,至多也是個僵尸資產,不會帶來多大的收益。相比而言,中小板和創業板的股票會更活躍。當然,在未來各種詭異事件還會頻繁爆發的情況下,學會做空是很必要的,看看光大證券是如何彌補烏龍事件損失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