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企業家們該如何應對?
我經常聽到企業家這樣期待的聲音:“國家會出什么樣的政策推動經濟增長?”
過去20年,中國企業靠政府出臺刺激政策熬過了一個個低谷期。但如今,地方政府負債率高,生產能力嚴重過剩,刺激經濟政策難再力挽狂瀾,“等待政府出臺政策”的心態亟待改變,企業要修煉內功,把產品做好。
慢增長是挑戰也是機遇
如今,大部分公司的盈利模式依賴市場需求、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就難以存活。其背后的原因是公司生存根基不牢固,只不過,這個問題一度被高增長高通脹的飛速發展所掩蓋。中國經濟進入平穩增長階段,公司也需要在思維方式和發展模式上轉型。
過去十年,中國沒有出現有競爭力的企業,有名的中國企業都是1990年代出現的。現在不少公司的盈利模式通常是先負債經營,如向銀行借款、發行債券等,通過杠桿效應提高企業的每股利潤,等待市場需求暴漲時大賺一筆。公司間同質化現象很普遍,這種模式長遠而言不會成功。
當下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中國企業家變成了電影明星,隔三岔五出現在雜志封面、人物訪談節目。在中國,到處自我宣傳有一定的經濟意義——出名可以借錢。全世界只有中國的公司收購海外公司是通過借錢進行的,這種經營模式都是在玩資本游戲。
企業家不務正業,難出好公司,對經濟也有長遠的負面影響。一輪跑馬圈地結束后,企業家的出路在哪兒?
事實上,中國要走的路還很長,企業家能做的事還很多,關鍵在于中小企業要找到自身價值。舉個例子,當下食品安全問題人人自危,這就是商機。如果有家公司能做出真正的放心食品,何愁不發財?其實機會非常多,中小企業需找到自身價值,做自己專長的事情,并堅持不懈,十年磨一劍。
我對中國的未來還是非常看好的。老百姓吃苦耐勞省吃儉用,在全球而言生產力很高,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的機場出票員、超市收銀員工作效率比國外的高,勞動力成本卻遠遠低于國外水平。
中國經濟的命根子——對外貿易也依舊強勢。中國加入WTO后,世界制造業向中國轉移。雖然如今貿易增長減緩,但相比東南亞的基礎設施落后,中國在貿易方面仍有很強的競爭力。而一些化工制造行業回流美國的現象也僅為特例,不會對中國造成較大威脅,畢竟中國一個工人一年的成本為6000多美元,而這只是美國工人一年的醫療成本。
政府應大刀闊斧減稅
這些年,不少企業要賺錢都想著找政府,拉關系。整個市場機制被破壞了,行業核心競爭力不是產品,而是與官員的關系,經濟效益自然下降。
回歸市場機制,同時要把錢給老百姓花,好的企業自然會出現。目前最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是減稅,減得少也不會對經濟有影響。要動真格,先減1萬億元。其實,1萬億元也不算多,只相當于中國GDP的2%。個人所得稅稅率的最高級別從45%減少到25%,從而有利于中產階級的發展壯大;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3%左右,這樣就能降低物價,拉動老百姓的消費。
人民、市場、政府三者關系調節好,經濟增長自然好,雖然速度不快,但這是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如果再把食品安全問題、空氣質量等環境問題解決了,憑著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海外優秀人才自然流入,優秀企業也會來尋求合作。十年內,中國就可以變成世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