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曾在2012年5月《錢經》的專欄文章中談到財富管理 “龜兔賽跑” 的故事:
“固定收益好比是烏龜,回報穩定, 但似乎總是不緊不慢欠缺激情;而股票投資則好比是白兔,價格跑得快,上躥下跳來勁得很。這幾年下來,在股市反復下行中,幾乎無勝者。如果持有固定收益產品,則在避免損失的同時,令財富適度增值。”不過,“白兔”也不可能永遠睡大覺,最終也有機會迎頭趕上……
當時,此文得到了《錢經》另一位專欄作者楊天南先生的關注。恰好我也長期關注天南先生的文章,對他獨到的價值投資理念甚為認同。從此,我們對投資的理念、市場的大趨勢等有了許多的溝通。
國內投資人近來的共同感覺恐怕都比較一致,那就是舉步維艱。股市實在不給力,似乎沒有什么可做;而樓市價格高處不勝寒,已成了很少有人能玩得起的“貴族”投資品;再看其他“另類理財品”,無論是從“拉菲” 到藝術收藏等奢侈品,還是從黃金到銅鐵的大宗商品,從蒜頭到白菜等農產品,抑或是被美名為“民間借貸”的高利貸,都一概氣息奄奄……
此時,我與天南先生又有過一次細致的討論。我認為,在未來的兩三年,國內投資者主要還應采取“烏龜”策略。理由如下:
經濟增速下行,經濟結構面臨調整,其實是要為國內在上一輪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推出的“N萬億”投資盛宴來“埋單”。因此,各種曾經風光一時的風險資產類別在今后幾年可能難有大的投資機會。各類曾被認為“低風險”的信托類產品,作為大家擔心的“影子銀行”業務的一部分,其背后的風險也很難再被忽略。
因此,以各類債券為代表的固定收益型品種,在利率穩定或走低的背景下,其實不失為低風險偏好投資者的有效理財工具。例如,當前國內債券市場是低風險甚至無風險,又是收益相對較高的市場。其中,國債的收益率合理,而且作為金邊債券,可以認為是沒有風險的;企業債和公司債收益率較國債更高,比同期的銀行定期存款收益率普遍高出60%~80%,風險也在可控范圍內。更進取的投資者也可選取可轉債作為投資標的。
不少人對債券投資并不熟悉,那就選擇債券基金,它可以讓中小投資者有機會參與多種債券,同時,專家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利率變化帶來的風險,也免除了排隊購買,以及持有到期的流動性風險。
天南先生則趨向于認為:經濟短期內的增速放緩雖幾成定局,然而,國內股票(特別是以銀行股為代表的藍籌股)總體而言估值已處于歷史低位,已基本反映了最壞的經濟預期了。因此,即使出現進一步的下跌,也是暫時性的。目前還是應堅持以白兔策略來投資,現在有選擇地買股票,是以20%向下的風險,來換取將來100%的回報……
其實,烏龜策略有其道理,白兔策略也有其理由。在市場前景不明朗之際,作為非專業投資者,特別是風險承受能力不強的非專業投資者,應該采取保守的烏龜策略,而對于愿意承擔高風險的專業投資人士,則正是在泥沙俱下的股票市場中發掘金子的時機。
以上的龜兔之爭,體現的正是投資理財實踐中必須遵循的一般通則:同一市場環境下,“合適”的策略和實施方法因投資者實際情況的不同而大不相同。如果您是投資者,在選擇合適的投資策略和方案時,一定要從了解自己(風險偏好、專業知識等)出發。